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知青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立夏习俗知多少?食用五色饭 “称人”以验肥瘦
时间:2019-05-06 10:06: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立夏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预示夏天的到来,天气将逐渐炎热。在古代,人们要举行隆重的“迎夏”仪式;民间亦逐渐形成了吃“五色饭”、鸡蛋等一系列习俗,寓意消灾祈福。

  立夏为夏季开始 预示季节转换

  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节气,立夏确立的时间很早,大致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出现。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它被认作是夏季的开始,预示着季节转换。

  但按照气象学标准看,此时中国一般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会有夏季的感觉,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不少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逸周书·时讯解》中对立夏有如此解释:“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古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气,立夏当天要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据民俗学专家高巍介绍,该仪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甚至更早。在夏朝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上自天子下至官宦黎民,都要举行“迎夏”仪式,到郊外迎接“夏神”的到来。

  喝冷饮消暑 食用“五色饭”

  随着岁时演进,立夏习俗变得更加丰富。

  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一到立夏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官员。

  立夏日,宫廷里吃冰,老百姓们则喝冷饮来消暑。据说,江南水乡还有在这一天烹食嫩蚕豆的习俗。吴藕汀《立夏》诗中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除此之外,民间有“尝三鲜”、吃鸡蛋等说法。比如,上海、温州等地立夏日食用青梅;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立夏饭”更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饮食。它又称“五色饭”,使用红豆、黄豆等具有五种颜色的豆类混上米同蒸,熟后可食。高巍解释,五色饭的寓意源自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五色意即使五行达到平衡,给人们精神上的鼓励。

  “称人”以验肥瘦 流行斗蛋游戏

  围绕立夏,民间也衍生出不少有趣习俗。立夏“称人”就是其中之一。

  夏天到来后,由于气候炎热等原因,人们容易不思饮食,体重多少都会下降。“称人”就是在立夏日用秤给人们称体重,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然后,等夏天过去再称一次体重,和之前的体重做对比,借此分辨健康情况,好及时调理身体。

  此外,民间还有“斗蛋”游戏。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着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由于人们在夏天容易出现嗜睡、精神不振等情况,俗称“疰夏”,人们会给孩子拴上“疰夏绳”:用五色丝线系在小孩的手腕等处,以求消暑。这同样表达了人们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

  夏日养生注意“养心”

  无疑,从立夏开始,夏天的脚步渐渐走近。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但高温高湿的天气也给了一些毒虫滋生的机会,需要及早预防。

  高巍表示,因此,围绕立夏才会衍生出上述一系列习俗,比如“称人”是希望通过这个举动增添福寿,在夏天多注意气候变化,及时调整作息和饮食,不要生病。

  “心主神,为神明之用”,夏日的高气温容易加剧人们的紧张心理,导致情绪烦躁不安,心火过旺。因此,从养生的角度看,立夏后,人们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需注意“养心”。

  “夏天是一个重要的季节。‘立夏’的诸多习俗,都是提醒人们为夏季的到来做好准备。”高巍称。

  1. [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