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知青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何占豪忆《梁祝》问世一甲子:源头在民间,合力铸经典
时间:2019-05-13 12:09:34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到了浙江杭州,我就很高兴,因为回到了‘娘家’。”9日至11日,“今夕何夕——何占豪师生作品音乐会”在杭州举行,着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携多位弟子为家乡观众演绎了师生音乐的美好传承。这也是浙江省庆祝《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问世60周年的专场活动。

  “为什么会写《梁祝》?这大概是60年来别人问我以及我自己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提到何占豪的作品,听众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与陈钢合作的《梁祝》。在浙江图书馆11日下午举行的“文澜讲坛”上,何占豪感慨地说:“是农民教我写的《梁祝》,是农民的子女写的。”

  何占豪回顾说,在《梁祝》协奏曲问世之前,他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探索。之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下乡,演奏的西洋音乐都引不起农民的兴趣。“这不是农民见识少,水平低,而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艺术。当时我们的支部书记刘品老师就告诉我们,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民族化。”

  1958年,何占豪与同学丁芷诺合作将《二泉映月》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后来又创作了“小梁祝”——弦乐四重奏《梁祝》。而之所以能够将二胡曲和越剧音乐改编为小提琴乐曲,自嘲“小提琴水平全班倒数第三”的何占豪表示,这是因为自己之前在浙江越剧团担任演奏员时得到的帮助。

  “当时苏联东欧的乐团都访问过杭州,比如苏联的红旗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乐团,浙江越剧团乐队的年轻人和他们演出时都很惭愧,想把民族音乐搞上去。”何占豪回忆说

  在音乐会前的发布会上,何占豪回忆说,自己17岁才见到小提琴,18岁时才学小提琴,第一把小提琴还是向《采茶舞曲》的作者、着名音乐家周大风借的。但是当时,年轻人都相信“白纸上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因此干劲很足。“后来的《梁祝》,源头大都在越剧里,比如它的主题来自越剧尹派的唱腔,‘楼台会’的旋律就来自《白蛇传》。”

  “当时我们用小提琴演奏越剧,剧团里也有不少人反对,不过着名的琴师贺仁忠支持我,用《二泉映月》教我。后来,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搞创作,也有不同意见,但是刘品老师不停地做我的思想工作,也做陈钢的思想工作,丁善德院长还帮我们把陈钢调来创作。《梁祝》的弓法指法,是赵志华等老师编写的……”何占豪历数了一位位老师和同学,感慨万千,“《梁祝》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了克服我的畏难情绪,刘品老师和我谈到深夜,后来我都睡着了。”年逾八旬的何占豪已是桃李满天下。“对一切有才华的青年后辈都不能妒忌,要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超过自己,比自己好。这样才能不断地有好作品。民族的艺术要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为全人类所共有。”

  1. [内容来源:新华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