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莫文蔚颖儿我的长辈知青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遵循艺术“门道” 讲好中国故事(名师谈艺)
时间:2019-07-28 07:33: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原标题:遵循艺术“门道” 讲好中国故事(名师谈艺)

  中国从来不乏丰富的创作母题和题材,在今天这个锐意进取的时代,有许许多多当代故事等待艺术家去发掘和表现

  今年是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40周年,前不久我们推出首张中西方音乐对话专辑《门道》,收录陈其钢交响作品《五行》和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交响舞曲》以及克莱斯勒作品《中国花鼓》。专辑英文名Gateways,意为“门开启的那一刻”,与中文名《门道》有异曲同工之意。

  对上海交响乐团来说,经历近一个半世纪风云历程日渐蓬勃,其“门道”是什么?我认为,答案就是两个字,“传承”。传承什么?传承上海交响乐团骨子里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前70年,上海交响乐团主要演奏国外作曲家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勃拉姆斯晚期四重奏等作品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演都由上海交响乐团完成;后70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乐团在曲目选择上开始转变,越来越多地首演中国作曲家作品,比如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黄自《怀旧》、何占豪和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朱践耳创作的十部交响曲、谭盾《地图》等,是迄今为止首演当代中国作品最多的国内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积极引入委约创作机制,几乎每年都把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带出国门。

  在上海交响乐团以及国内其他交响乐团数十年努力下,中国交响乐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渐入佳境,这种交流是求同存异的。作品一经创作出来就具备相对独立的生命力,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作曲家个性烙印,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诠释依然有所差别。比如陈其钢《五行》中《火》这一乐章,作曲家心中的“火”是温暖心灵、给人希望的火,如同作曲家的性格,很温柔,我通过指挥诠释的“火”则是炽烈、推动生命涅盘的火,因为我的脾气秉性如此。这种风格上的不同,并无高低之别。

  另一方面,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真诚永远是第一位的,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可能感动世界?善是努力的方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善。把美放在最后,因为我相信创作者若做到前两点,美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我坚信音乐是思想文化沟通的桥梁。前不久上海交响乐团签约国际唱片公司,这意味着我们将在更多层面展开世界艺术对话,中国交响故事可以被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听到。

  如何用音乐这门没有国界的语言把中国故事讲好?作为一个用交响乐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工作者,如何用手中的指挥棒传递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首先,要清楚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我看来,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就是“有容乃大”,博大和包容具有天然凝聚力。其次,讲好中国故事要走心,主创团队得用心。交响乐不是作曲家或指挥家的独角戏,乐团每一位演奏者都要足够专注、认真对待。没有团队的万众一心、凝心聚力,就不会有精彩的作品问世,就不会“乐以载道、乐以传情、乐以植德”。再次,中国从来不乏丰富的创作母题和题材,尤其在今天这个充满锐意进取精神的时代,有许许多多等待艺术家去发掘和表现的当代故事。音乐家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在深入生活中加深对时代的理解。

  用交响乐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学习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道德观念上下功夫。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国家蓬勃发展,不仅物质生活日渐丰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大大提升,中华美学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用流动的音乐语言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把这份美好展现出来、让这种文化自信通过交响形式表现出来,是一道充满挑战的时代课题,等待我们音乐人积极作答。

  (张玮采访整理)

  余隆,出生于1964年,指挥家。现任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上海交响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等职务。获“全国优秀文学艺术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等荣誉。

  1. [内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上一条: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
下一条:返回列表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