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百家奖莫文蔚我的长辈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创新,让非遗呈现更多元(新语)
时间:2019-10-23 08:43: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非遗文化的呈现,可以有更当代、更多元的表达面向

  在我心里,非遗的模样,总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源于童年记忆中的点滴:奶奶身上的蓝印花布,端午节揣在兜里的艾叶香包,还有火宫殿那碗热油淋下香酥焦脆的臭豆腐;陌生,是长大后往往通过展览、影视剧、短视频等媒介,才会发现它们被遗忘的美。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在成都举办的一场非遗节上,非遗有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漆与湘西竹编工艺混搭出的竹编包,兼具漆制的耐久和竹艺的美观,在年轻人中颇为抢手;川剧小镇里的巴蜀乡音,经过说唱风的改编在街巷里响起,新鲜中透着亲切……创新,让古老非遗呈现“逆生长”的模样。

  今天,大家都在探索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更多可能性,仅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就举办了3000多项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个努力的方向是,非遗文化的呈现,不一定只围绕历史,也可以“触网”、跨界,可以有更当代、更丰富多元的表达面向。

  创新的土壤,来自非遗自身的生存基因。从诞生之初,它们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传承之中,通过“走市场”的方式流传至今。非物质与物质文化不同,前者“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如春风化雨。它们适应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求,催促着创新的发生。可以说,活态是非遗最佳的生存方式。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勇于尝试,有所突破,都值得肯定。有些先锋性较强、实验性质的非遗产品,突破原有物质形态,通过AR、VR、沉浸感官等数字化手段,与设计、时尚、音乐等行业都实现跨界融合。比如一幅古画,经过数字编码可以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动态短片;传统纸雕制作成3D模型“百鸟朝凤”,再经由VR技术“飞”入移动端,指尖轻触,就形成鸟类互动科普游戏……一种非遗,衍生出无数种存在形式。

  从鲜有问津,到走进生活;从濒临失传,到成为新型业态……近年来,非遗正从抢救、普及和展示,逐步向关注艺术审美、文化传承等更深层次发展。与之相应,“非遗热”正在蔓延、升级,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在地文化魅力的媒介,也成为各地积极念好的“文化生意经”。

  不过,创新亦要守正,不可华而不实,失去真味。这就需要传统与现代邂逅,传承与创新并重。希望乘着创意的翅膀,非遗可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且活在当下。

  1. [内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上一条:世界风邂逅中国韵
下一条:返回列表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