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之花》 付素珍 中国文联出版社
近期,一部反映抗战生活的力作——长篇小说《沂蒙之花》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关抗战女兵的故事,是涉及了众多八路军官兵,并跨越一个甲子的军旅爱情及奋斗的故事。该书因其内容丰富,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细腻、真实感人而深受读者喜爱,一经出版就获得广泛好评。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着名作家周大新评价:《沂蒙之花》生动真实地描写了抗大女兵队学员在烽火硝烟、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戎马倥偬、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展示了八路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洋溢着爱情、亲情、友情和乡土情的奋斗史实。读之令人感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着名作家王宗仁评价:小说《沂蒙之花》在铁马冰河、腥风血雨中书写暖意丹心、女兵情怀;在能谋善断、各领风骚的抗大才俊中聚焦情比金坚、严气正性;在跌宕起伏、千磨百折的人生长河里撰着与子偕老、浪漫夕阳。
付素珍谈《沂蒙之花》
问:谈谈长篇小说《沂蒙之花》的创作好吗?据说这本书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答:谢谢。《沂蒙之花》是我依据对数位抗战女兵的采访,及她们的日记、手稿等资料,历时近五年创作完成的纪实性小说。之所以确定为小说,主要是尊重了被采访者的意见,加上小说更便于作品的构思和表达,写起来更富于弹性。大家反映小说比较好看,主要源于内容真实感人,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有些内容鲜为人知。我在写作和采访过程中,就被一个个人物的鲜活故事,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家国情怀,及男女主人公心心相印的爱情所感动。我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的一些前辈,倾听她们的故事。
问:简要介绍一下书的内容好吗?
答:好的。该书重点描写了女军医刘沙、李彩霞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坎坷经历和爱情。长相甜美、身高不足1.5米、酷爱读书、多才多艺的临沂教会学校女学生刘沙,初中未毕业就因抗战爆发,学校停课、校长跳楼而辍学。她回到家乡,在家人的协助下创办了抗日小学,后来担任了乡妇救会长和议员,组织村里人投入抗日工作,因表现突出,由组织推荐进入抗大山东分校学习,抗大未毕业又参加了山东军区卫训队的培训,成了女军医。作为抗大学员,她经历了饥饿、寒冷、连续行军、夜渡冰河的严酷考验。她在大青山战斗中身负重伤,坠入山崖,命悬一线,从此落下残疾。作为女军医,她常年提着篮子,化装成走亲戚的村姑为伤员和驻地的乡亲们送医送药上门,其间发生了很多感人而有趣的故事。日本投降之际,她又得了在当时几乎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和子宫结核,被隔离在一个废弃的地主家花园的棺材屋里,靠着顽强的毅力和求生欲望活了下来。随着形势的好转,她后来面对多位首长的求爱,甚至组织上一度批准了男方的结婚申请,却在婚礼当天遭到她的断然拒绝。刘沙最终选择了长期关心爱恋着她、家境贫寒的意中人、青年才俊、抗大分校侦察队长刘尚运,并与他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结婚之后,她带着尚未满月的儿子参加了莱芜战役,因为救治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差点冻死,后来又曾与孩子失散。文革期间,刘沙刘尚运夫妇遭受了严酷的打击。刘沙一度准备自杀。儿子的突然出现才使她放弃了死亡的念头。他们一家后来被下放到黄河滩劳动并遭遇洪水,三个好心的战士坐上了原本安排他们乘坐的马车,却全部被洪水淹死。进入老年的刘尚运、刘沙夫妇又遭遇中年丧子的厄运,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艰难地走了过来。有人说,刘沙的倔强,她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让人想到为了报仇而顽强活下来的《白毛女》中的喜儿,而她的故事却更加曲折、长久,并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问:现在描写抗战题材的书很多,您的《沂蒙之花》的优势在哪里?
答:虽然描写抗战的书很多,但比较完整地描写抗大女兵生活的书并不多。况且书中的所有人物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形。尤其书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军民情、战友情、母女情,是这些年的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一位老兵看了书之后含泪对我说,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而书中描写了很多善良感人的女性和母亲形象。这让他知道原来女人这么伟大,女兵这么了不起,也使他更加怀念母亲。
我写这本书其实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自身原因。当一个战友五年前找到我,希望我写写她的妈妈,写写那些抗战女兵们的故事,我的感觉是义不容辞。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正定县。从小就听老人们说,我们村在抗战期间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敌人扫荡期间,不仅数百人被鬼子杀害,村里从此有了一条“寡妇街”,而且抱着孩子跳井的女人不在少数。离我们村不远的北关和岸下村,更是死伤无数。我的爷爷当时三十多岁,父亲只有2岁。他们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并侥幸躲过了敌人的杀戮,可爷爷却在上田里干活的路上被鬼子的流弹击中。爷爷抱着滴血的肠管被乡亲们抬回家,很快就不行了。因为爷爷遭遇不测,我的父亲、伯伯和姑姑很小就跟着奶奶过着逆来顺受的艰辛生活。姑姑几岁就做了童养媳。父亲是在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中长大,后来参加了志愿军。当然,家乡人民对侵略者的抗争和战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的姥爷很早就参加了八路军。有一次家里人原本以为他受伤牺牲了,因为死者的头部已经无法辨认。家里人含恨掩埋了死者的遗体,没想到几天之后的深夜姥爷却回到了家中。我的母亲就像书中的刘沙一样,很小就为当八路的父亲站岗放哨,后来又当了村妇救会主任。所以,我写《沂蒙之花》,写刘沙、刘尚运和李彩霞等抗大官兵,写根据地的群众,其实也是在写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姥姥姥爷、父亲母亲和乡亲们。我是在饱蘸着深情,追述儿时母亲讲的故事,走进父辈们的生活,诉说他们的遭遇。虽然我对当时的许多细节和战场环境不熟悉,虽然我驾驭这样的题材有些难度,虽然写出的作品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因为作为后人,我在传承着先人们的文化和精神。我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令人遗憾的是,我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那些女兵们却陆陆续续走了,重病去世了,使我难以有机会好好找每个人聊聊。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其实也是难得的抗战史料,资料的收集带有抢救的性质。
问:我们看到您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啸海空》获得总后军事文学奖;诗歌集《茶余饭后》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除此之外,您还写过不少学术文章,最近又出版了三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之花》。请问您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答:女性要尽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又想有所作为,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困难的确不少。一边带着做饭的围裙,一边坐在电脑前做研究,写文章;一边擦着地,一边听着英语新闻;一边骑车走在上班的路上,一边构思情节,锤炼诗句和题目对我来说几乎司空见惯。相信很多职业女性都很熟悉这种状态。所以我感觉时间是偷来的,挤出来的,是用忘我的热情和无奈的坚持换来的。只是比起一些专家学者和职业作家,我做得很不够。
问:您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诗人,我注意到您很善于用诗词。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您觉得写作与您是什么关系?
答: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们在沙滩上参加“改沙造田”劳动时,班主任老师让刚上小学不久的我当通信员,我就试着写了几首”顺口溜”交给了老师,之后听到那几篇顺口溜在劳动现场的大喇叭里广播,并因此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使我知道自己能写点东西。学校当时会放“麦假”和“秋假”,就是让学生们帮着村里麦收和秋收,并为此发行油印的“战报”。我经常投稿,也能刊登在战报上并得到父母的夸奖。这对我无疑起到了激励作用。高中的时候学校让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文学创作培训班,在那里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创作训练,除了写几首打油诗,也写点其他的东西。参军之后的部队生活常常使我有写作的冲动,只是总感叹没有时间写作。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开始从事医学编辑工作,有了一些机动的时间和精力,加上对一些问题有感而发,写作就在情理之中了。记得母亲很早就说我“说话不闪把儿”,意思是嘴尖舌快不留余地。像我这种总是有话要说的人,又对八卦不感兴趣,就只能借助文章疏泄自己,抒发情怀。一如有些人爱钓鱼,一些人爱跳舞。所以,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排遣寂寞,不吐不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问我与写作的关系,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写作是我的良师益友。她不厌其烦地包容我,教会我观察、思考、甄别和选择,不仅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也让自己的思维和眼界不断得到拓展和升华。
记者:请问你在写作道路上有启蒙老师,或是对你有很大帮助的作家或诗人吗?
答:当然有。家乡的文化熏陶了我,当地的童谣滋润了我。父母亲和奶奶姥姥的故事教育了我。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小时候的许多童谣和故事。小学、中学老师在写作和成长道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虽然由于很小就参军,很少能回到家乡,但我在心里从来不曾忘记亲人和老师们。是老师让我知道了是非,知道了坚强,也为认识贺敬之、浩然、泰戈尔、叶芝、马克吐温、海明威、海伦凯勒、安徒生、林语堂,认识唐诗宋词和哲学的价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读了很多书,不仅有专业书,也有很多文学类的书。我中学学的是俄语,上军校之后开始学习英语,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读了很多英文文献。几十年来我除了读一些中文名着,也从一些外文书中得到滋养。我在部队多次参加创作笔会,并得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着名作家王宗仁先生;矛盾文学奖获得者、着名作家周大新先生,及总后创作室马泰全先生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我从心里感激他们。
问:请问未来的几年您有什么计划,无论对文学,还是对您今后的生活?下一部作品您是否已经在酝酿或写作了呢?
答:前不久我到国外的大学里访学了一段时间,看到很多同行们年龄比我大很多,却都在兢兢业业忙事业。这让我有点吃惊,也有点惭愧。我原本觉得自己年龄不小了,可以歇一歇了,起码不要忙个没完。可国外的经历让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五十岁是人生的中年,是一段美好的年华。到了这个年龄,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其实可干和能干的事情很多。我手头还有大量资料需要整理,许多事情需要好好整合,所以还需要继续努力。
问:你认为什么才是“属于这个时代、这个国度的好作品”?
答: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感觉,真正的好作品是有精神品质的,她所体现的对社会、对普罗大众深刻的人文关怀;对民族、国家甚至是全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切,应该是其无法回避的永恒主题,不管是什么时代,也不管是对于哪个国家,使用哪种语言。这些年,一些作品似乎关注人的低级、本能的欲望多了些;描写黑暗和腐朽的多了一些;描写偶然的、个别的、惊秫的、荒诞的、残忍血腥野性的、甚至乱伦的东西多了些。相信大家都知道破窗理论。它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理论。意思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补,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如果对这种现象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或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就会导致这种现象的无限扩展,并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了太多的破窗效应。正因为如此,我感觉这个世界需要温情和善意的声音,需要阳光和清风,需要思想和精神的抚慰和启迪。不可否认的是,人所以为人,除了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外,还具有本能的正义感、素朴的良心和道义感,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作家有义务和责任提供这种精神产品。而这绝不是为某个人树碑立传唱赞歌。任何理性的社会都需要真善美、需要奉献精神、利他精神和牺牲精神,需要呼唤和扞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也是我创作本书的初衷。尽管我的作品或许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但作为一名进入天命之年的中国人,我做了心里想做的事,尽了力,付出了心血并且心甘情愿。所以,我期待并祝愿更多具有良好精神品质的作品面世,期待更多属于这个时代、这个国度的好作品面世。也祝福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祝福包括你和我在内的所有百姓会更加团结,生活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作者简介
付素珍,河北省正定县人,硕士学位。曾先后学习工作于北京军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后勤指挥学院、302医院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人民文艺家》杂志副主编等。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出版长篇小说《呼啸海空》并获第七届总后军事文学奖。出版诗歌集《茶余饭后》。先后在《解放军报》《北京文学》《后勤文艺》等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多篇。在《人民军医》《后勤学术》《解放军生活》等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等数十篇。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