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访谈

潘天寿画语录:画事须勇于“不敢”之敢
时间:2017-05-19 05:57:31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1963年潘天寿给当时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1963年潘天寿给当时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艺事可求师于千年百世之前,可求知于千年百世之后。——论画残稿

  美有如火之热情,美有冷静之头脑,美有冰雪之聪明,美有自由之规律,美有无边之真诚,美有极端之善意,美有至乐之境域。——论画残稿

  无灵感,即无创造。无技巧,即无绘画。故灵感为绘画之灵魂,技巧为绘画之父母。然须以气血运行而生存之,气血者何?思想意识是也。画事须勇于“不敢”之敢。——《听天阁画谈随笔》

  艺术之常,源于人心之常;艺术之变,发于人心之变。常其不能不常,变其不能不变,是为有识。常变之道,终归于自然也。——论画残稿

  画事源于古,通于今,审于物,发于学问品德,辄能不落凡近矣。——论画残稿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做人之道,亦是治学作画之道。——《听天阁画谈随笔》

  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长矣。画事,学术也,用心活,画亦活矣。——《听天阁画谈随笔》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1961年中国画讲座

  艺术有其真、善、美之最高境地,然此全从真实之现有世界而来。故不通世务、不明人情物理者,不能踏入其堂奥。——论画残稿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反之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听天阁画谈随笔》

  治学,一勤勉,二终身不辍,三志趣高远,四着眼须空阔,五虚心以求多见多闻,六有独立精神而不依赖,七做人态度要乐观向前。——1943年5月致国立艺专学生信

  野战,须以霸悍之笔出之。——题《墨竹》

  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听天阁画谈随笔》

  画事难于用繁,尤难于用简。简之可贵,在于纯炼。须老辣慎密、迹简意远,方为上品。——论画残稿

  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论画残稿

  湿笔取韵,枯笔取气。然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听天阁画谈随笔》

  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在生生活力之基础也。故张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听天阁画谈随笔》

  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论画残稿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论画残稿

  舍取,必须合于理法,故曰:舍取不由人也。舍取,必须出于画人之艺心,故曰:舍取可由人也。懂得此意,然后可以谈写生,谈布置。——《听天阁画谈随笔》

  置陈布势,要得画内之景,兼要得画外之景。然得画内之景易,得画外之景难。多读书多行路,多看古名作,自能有得。——《听天阁画谈随笔》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听天阁画谈随笔》

  对物写生,要懂得神字。懂得神字,即能懂得形字,亦即能懂得情字。神与情,画中之灵魂也,得之则活。——《听天阁画谈随笔》

  毛笔画,笔到易,意到难。指头画,意到易,指到难。故指头画,须注意于意到指不到之间。——《听天阁画谈随笔》

  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1936年《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

  艺术与科学不同。艺术在求各民族各个人特殊精神与特殊情趣之贡献,科学在求全人类共同应用效能之增进。——论画残稿

  学术须先研究而后批评,方不失批评之价值。近时风气,专喜批评,不加研究,是学术精神颓废之表征。——论画残稿

  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听天阁画谈随笔》

  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

  画画要用眼,又要用心。西画用眼多,中画用心多。——20世纪40年代对国立艺专学生语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对辑者语

  要记住:艺术的重复等于零!——20世纪40年代在国立艺专对学生语

  画宜有清峻之气,古朴之风,天真之美,自然之神,雍容华贵而入大雅之堂;不可有躁气、土气、作气、甜俗之气。——20世纪40年代在国立艺专对学生语

  既贵有所承,亦贵能跋扈。——《潘天寿诗存·论诗》

  艺术是自我,亦是他我。——论画残稿

  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听天阁画谈随笔》

  文与可画竹,胸中先有成竹,治印亦须胸中先有成印。——1945年《治印丛谈》稿

  不读书,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传统。——1961年4月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上的发言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家仍然要凭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来作画,不作造化的奴隶,而要造化在心,变化在手,能察自然变化之神奇,有化天地万物之手段。——转引自1981年《新美术》第一期

  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听天阁画谈随笔》

  山无云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听天阁画谈随笔》

  各民族、各地域、各流派之艺术,有同有不同。同者,人类之本性、艺术之本质;不同者,环境之相异、传习之相殊。故艺事,须在同中求不同,不同间求同。 ——论画残稿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