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访谈

启功: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时间:2017-07-09 22:00:22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启功先生是当代着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

启功先生是当代着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卓尔不群、隽永洒脱;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无所不容。

 

  他专注丰富,通晓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对八股文有深厚的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其精通碑帖之学。

  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先生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号如其人,他就是一条静谧的河流——宁静平和、慈祥安逸,不掺杂念、不图虚名。

  着作等身的启老,并不以泰斗自居,对于人们冠予他的各种头衔一概不承认,你若问他是谁,他会轻描淡写的说:“我是一名教师。”

  

启功 行书“奋斗”

启功 行书“奋斗”  “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文丨启功

  这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经常会问的问题,这其实是在追问临帖的意义何在,是啊,我们为什么要临帖呢?我们来看看启功先生是怎样看待临帖这个问题的,一篇《启功先生谈临帖》与您分享。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

  据我个人的理解,在此试做探讨。

  

启功 行书

启功 行书  释文

 

  赤兔追风,人寿年丰。

  吉祥如意,颂德歌功。

  问:为什么要临帖?

  答:“帖”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启功 行书《论诗》

启功 行书《论诗》  释文

 

  世味民风各一时,纷纷笺傅费陈辞。

  雎鸠唱出周南调,今日吟来可似诗。

  问:选什么帖?

  答: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启功 行书“彩溢轩”

启功 行书“彩溢轩”  问:选范本可以换吗?

 

  答: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语)又有何不该呢?

  

启功 行书《论书》

启功 行书《论书》  释文

 

  一般风气一乡人,岁月推迁有故新。

  四体历观程穆倩,始知完白善传薪。

  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

  笔法晋唐元莫莫,当机文董不如僧。

  问:我怎么总临不像?

  答: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

  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

  

启功 行书七言联

启功 行书七言联  释文

 

  大麓可尊人共喜,福林偕纳众先归。

  问: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征是怎么写成的?如龙门造像记中的方笔,颜真卿字中捺笔出锋,应该怎么去学?

  答:圆锥形的毛笔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么“刀斩斧齐”的方笔画,碑上那些方笔画都是刀刻时留下的痕迹。

  所以,见过那时代的墨迹之后,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难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笔画轻重应是什么样的情况。再能掌握笔画疏密的主要轨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迹也都能成为书法的参考。

  至于颜体捺脚另出一个小道,那是唐代毛笔制法上的特点所造成,唐笔的中心“主锋”较硬较长,旁边的“副毫”渐外渐短,形成半个枣核那样,捺脚按住后,抬起笔时,副毫停止,主锋在抬起处还留下痕迹,即是那个像是另加的小尖。

  不但捺笔如此,有些向下的竖笔末端再向左的钩处也常有这种现象,前人称之为“蟹爪”,即是主锋和副毫步调不能一致的结果。

  

启功 行书陈帅诗

启功 行书陈帅诗  释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是非当日已分明,创业奇勋久策成。

  一事元戎应有恨,未曾亲见捉江青。

  问:应学“哪一体”?

  答:所谓“体”,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类的书法风格,我们试看古代某人所写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处。

  我们学什么体,又拿哪里为那体的界限呢?那一人对他自己的作品还没有绝对的、固定的界限,我们又何从学定他那一体呢?还有什么当先学谁然后学谁的说法,恐怕都不可信。

  另外还有一样说法,以为字是先有篆,再有隶,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渊源”,必须先学好篆隶,才能写好楷书。

  我们看鸡是从蛋中孵出的,但是没见过学画的人必先学好画蛋,然后才会画鸡的!

  

启功 行书杜甫诗

启功 行书杜甫诗  释文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问:什么是笔画的“有力”?

  答:还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

  还有人有意追求什么“雄伟”、“挺拔”、“俊秀”、“古朴”等等,不但无法实现,甚至写不成一个平常的字了。

  清代翁方纲题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诗说:“浑朴当居用笔先。”我们真无法设想,笔还没落时就先浑朴,除非这个书家是个婴儿。

  

启功 行书诗一首

启功 行书诗一首  释文

 

  六书文化重神州,五十年来第一流。

  曾见仙人挥健笔,龙翔凤翥共天游。

  问:每天要写多少字?

  答: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叠。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

  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

  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启功 行书七言联

启功 行书七言联  释文

 

  万丈洪涛观汉水,二分明月爱扬州。

  私享出品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