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访谈

到故宫一览《千里江山图》 大好河山
时间:2017-07-30 09:41:01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今年9月份,故宫将在午门举办“青山绿水”主题展览,届时北宋名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将再次与公众见面。26日,单霁翔在北京新华网“思客讲堂”上开讲时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了近三十年未曾露面,并因此引发过“《千里江山图》该不该‘静养’20年”的大讨论。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对于王希孟的去世,现在流传的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曾三十年未展引发议论

曾三十年未展引发议论  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将于今年9月展出。26日,单霁翔在北京新华网“思客讲堂”上开讲时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

 

  在中国传世名画中,《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最高的。民众更为耳熟能详的是《清明上河图》,其次也是《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步辇图》等。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千里江山图》因使用了很多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因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了近三十年未曾露面,并因此引发过“《千里江山图》该不该‘静养’20年”的大讨论。

  

 

  《千里江山图》最近一次的展示是在2013年,“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在武英殿书画馆开幕,首次全卷展示。 2009年,《千里江山图》曾有过一次短暂的展示,但并非全卷展示。对于书画研究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而言,距离上次展出不过短短4年,相较此前三十年的等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不过据估计,此次该画作的展期可能不会超过两个月。在讲座中单霁翔表示,“故宫的重要书画作品每次展出不能超过两个月,展出以后回去‘睡觉’不得少于3年。《千里江山图》今年9月将在午门雁翅楼的一个大展中亮相,欢迎大家来看。”

  存世北宋“青绿山水”孤品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马季戈曾撰文指出:《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着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天才少年生平无几,凭添几多传奇

  除了画作本身杰出的艺术价值,画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身世,也为此画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千里江山图》完成后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题跋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卷后蔡京题跋云:“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中所述,《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荦的 《论画绝句》 中才提出希孟姓 “ 王” 。 宋诗说: “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 附注云: “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 ”

  杨新同时表示,“宋荦是在梁清标家里看到这一卷 《千里江山图》而写下上面的诗句和附注的。 但梁氏、 宋氏去北宋已六百余年 , 从何得知希孟姓王, 又何知‘未几死 , 年二十余’ , 因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第三条有关希孟的生平资料 , 这里暂从梁、 宋说法。”

  对于王希孟生平事迹的记录仅有只言片语。根据以上几则纪录人们依稀可以推测,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对于王希孟的去世,现在流传的多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其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徽宗大怒,遂赐死。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