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视点

非典型绘画
时间:2017-03-30 08:20:29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作者:  

   现在看展览,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感受,譬如最熟悉的油画展览,写实画展基本上都是人物众多的大场面,题材大多是农民和农民工,人物都是用照片P图组合而成,人物的造型、表情皆是照片原样,处理手法也相似,人很多,画幅很大,但不打动人,人的心理气息、精神气息完全没有,只是空洞的外壳。而且千张百张皆如出自一人之手,既没有真实的人的气息、情感,也感受不到画家的胸襟、气度。肖像作品则多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摆着莫名其妙姿势的无魂女郎,唯美基本谈不上,只是故作神秘的人像摄影而已。写生也好不到哪里去,看有些美院师生的油画风景写生展,画得很好,很成熟,非常地道,但画味寡淡,对人的心灵产生不了触动,扑面而来的全是好看、和谐的色彩、肌理和用笔,油画语言非常成熟、专业,但没有自然鲜活的真实感受,也没有画者对自然的感悟、思考与体验,更没有灵动的精神气息,这些作品在绘画语言上是合格的,成立的,而作为一幅画、一件艺术品,却是不合格的。

  任何事物在人们的认识中都有一个习以为常的样式或标准,也可以说是主流的典型形态,油画也是这样,当艺术语言非常标准化、制式化,也就是造型、色彩、构图,用笔都高度雷同,并用这套语言描绘万事万物时,它的生命活性也就接近死亡了。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而画者又各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情感,差异与个性才是生命真实的存在,那种习以为常根深蒂固的标准典型其实正是禁锢生命活力的桎梏。

  “图式——修正”理论是着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提出的艺术史命题,任何一位艺术家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前辈艺术家已有图式的影响,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阅历的增加,他会依据时代审美特性和个人的思考理解对“图式”进行修正,以适应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审美要求,真实客观地表现艺术家当下的精神感受。任何人学习艺术,广义的艺术语言规律要继承,深蕴其中的艺术精神更要理解和把握,但要尽量避免重复和模仿前辈画家的风格样式,旧瓶装不下新酒,新的审美感受要有新的造型形式、色彩组合方式和画面处理方式。

  这种“新”在观察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观察就是“立意”,为什么选“此”舍“彼”?为什么是这个视角而不是其他?为什么是这个造型形式而不是教科书中的标准样式?为什么采用这种色彩组合而不去模仿自然景物的物理色彩?为什么采取这种处理手法而不是传统的表现方式?

  艺术家有了新的感受、想法,就应该思考、寻找新的艺术表现语言,而不应在已有的常规范式里寻求解决。翻开艺术史,我们发现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相对于当时的主流和典型,都是以非典型的方式开始的,比如印象派绘画、现代主义绘画的产生都是如此,这是革命,更是求真。真实地表达当下的精神感受,而不是毫无感受地一味模仿前人,这才是艺术的价值所在。譬如古典油画非常完美、精彩,看几张感觉很好,很享受,当你在西方博物馆看到铺天盖地、不计其数的古典油画时,你会坚定地认为印象派的产生是必须的。

  创新并非出奇搞怪,故弄玄虚,它在精神内涵和艺术语言上有着很高的要求,在精神和品格上与古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是相通的。典雅的精神气息,醇厚的艺术语言,鲜活、清新的形式风格,与当代人强烈的心理共鸣——这是当代优秀艺术品的共同特征,这样做要比因循、模仿已有的形式风格要难得多。

  面对自然,面对人,我们最初都有一颗朴素、单纯、敏感的心,当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却发现没有语言,不会表达。于是,我们学习技法,学习语言,学到一定程度后,我们用学到的技法画出了自然与人,但这些自然和人却不是我们内心真实感受到的,仅仅是绘画技法堆砌的,没有感受的作为空壳的自然与人。这不对,我们要表现对自然与人的最初的素面相对的真实感受,我们要重新寻找尝试艺术语言,睁开被形式技法蒙蔽的双眼,丢掉头脑中固有的绘画模式,表现鲜活、真实的自然与人。这也并非回到原先不会画的状态,经过多年的艺术浸润,我们对好画的标准和状态已非常明晰,我们要舍弃的是僵化的技法和过于程式化的造型,创造既有当代人的精神视角,又有传统艺术精神高度的当代造型语言。

  这很像我们常说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艺术学习过程,学艺最初由生而熟,高境界却是由熟复生。

  1. [内容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