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记者Scott Reyburn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古典大师艺术市场在走下坡路”的报道,文中援引了古典大师作品方面的行家老手、艺术商人Edmondo di Robilant的话:“人们不再愿意去逛画廊,也不想再买古典大师之作。它们已经不符合当今人们对于艺术品品位的整体需求”。
但是近日,英国艺术商人、艺术史学家Bendor Grosvenor通过一些更加细微的数据对此观点进行了辩驳,其中一些要点值得深思。
概括来说,很多艺术商人的传统零售模式已经过时了,而产生这种现象的要素包括价格的透明度(比如互联网)、拍卖行从批发向零售业务的转变、以及传统艺术博览会的衰落。正因为这些作风老派的艺术商人跟不上新兴市场的步伐,所以才会轻而易举的说出‘没人再想买古典大师作品’这样的话,而不是大方承认自己的落伍。
这种向市场注入悲观情绪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希望这些老派商人可以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只对着马路上的零售商高谈阔论,最后的结论一定会是‘没人购物’,但其实人们一直在不停地买入,只是买藏的途径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古典大师艺术市场。比如,苏富比去年全年‘古典大师艺术’交易的买家中有近46%是新入场的买家,这一鲜明的数据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或者是相信。
让我们看看在过去十年里的一些波动性的数据:
2005年到2015年底,苏富比伦敦和纽约两地的在古典大师艺术品类上的交易总额(英镑)
从现金交易的趋势上看,尽管有波动存在,但整体是在上升的
笔者根据英格兰银行的通货膨胀计算器对上述总交易额进行了调整,结果依然显示是趋势上升的
2005年到2015年底,佳士得伦敦和纽约两地的在古典大师艺术品类上的交易总额(英镑)
2005年到2015年,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古典大师艺术”品类交易总额
同样是根据通货膨胀这一因素进行了调整之后的两家拍卖行总交易额,整体趋势持平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