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视点

中国画创新:关键还是要笔墨求变
时间:2016-08-07 10:31:16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  

   

曹用平《贵寿图》

 

  曹用平《贵寿图》

  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差不多已谈论、探讨以至争论了近三十年,上世纪80年代有人说:“中国画穷途末路。”但事实是发展得蓬蓬勃勃。现在的问题又集中到有关笔墨问题上。

  说起来,“笔墨”当然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因为只有中国画有这种“笔墨”,西方绘画除了有笔触、色彩、风格诸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笔墨”。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独创,独创性,因此也是值得坚持、发扬的东西。

  “笔墨”当然是一种传统,或是传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历史性和发展过程。中国画注重于笔、墨,早在晋唐时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有涉及。但唐代笔 与墨的结合还是不很紧密,变化也还不很多。到元代文人画兴起以后,笔墨就越来越被重视,并且有了非常深刻的发展。笔墨实际上是中国文人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 种展现。

  笔墨有时代性,石涛、八大的笔墨已不同于元代、明代,所以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有名说法,就是说笔墨也是变的,不能墨守 成规,要有时代的新意。笔墨本身也是有其丰富多样性。元四家王蒙是繁体,不同于倪云林的简体,黄公望的披麻皴不同于王蒙的解索皴,吴镇的墨法也不同于另三 家,以后明四家,石涛、八大等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当然也有传统的承传和相互影响。到近代海派、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等。笔墨都有不同。也正因为 笔墨的不同,才有发展。

  上海的城市日新月异,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当然也要有新的变化发展。但任何变化都是从根本上来的,我们不能简 单地模仿西方的艺术流派,就以为是创新,更不能说笔墨传统已经无用,可以抛弃,任何发展只有在特征上越来越鲜明,才有意义。不能说将以前的特征特点改掉才 是发展。我以为中国画的笔墨是历史传给我们的优秀传统,要发扬光大,不能随便地加以抛弃,而且那也是办不到的。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能墨守前人已经 达到的高度,抱着旧的“笔墨”不放,我们不能再画元四家,明四家那样的画,笔墨上要有发展,有自己时代的特点,才是成功的。因此我以为要有笔墨,讲笔墨, 继承好的传统,同时更要有胆有识,去创新的笔墨表现更富有我们时代特点的笔墨,要做到这两方面都要高,不可偏离,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好的,不成功的。我 们应像看中国画历史一样,想想几百年后的后辈如何看待我们。我相信,到那时,中国画仍然是有“笔墨”这个特色,缺少了“笔墨”中国画也许就会失去很多,或 者就都是其他什么画了。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