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精品鉴赏

2017西泠春拍 郑板桥《墨竹图》
时间:2017-07-14 05:52:34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幼随父学,16 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此人便是清朝的着名画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也是清代着名的艺术家。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郑板桥的画,而在其画中以竹为最佳。竹是郑板桥一生的最爱,所以他在这上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四十年助其胸有成竹,被历史记载。

 

  

   2017西泠春拍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专场
郑板桥(1693~1765) 墨竹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765年作

   2017西泠春拍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专场   郑板桥(1693~1765) 墨竹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765年作

 

  出版:1。《扬州八怪》,大阪市立美术馆,昭和44年(1969年)。

  2。《中国绘画综合图录第四卷》日本篇JP32-003,铃木敬编,财团法人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

  3。《郑板桥书画选集》P56,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年。

  展览:4。 “扬州八怪”,大阪市立美术馆,昭和44年(1969年)4月26日至5月25日。

  

  郑板桥这副《墨竹图》创作于乾隆乙酉春,也就是乾隆三十年(1765)春,正是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驻跸扬州之时。时年郑板桥已73 岁,就在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于老家兴化与世长辞,这副墨竹画也就是郑板桥人生幕落前的作品,意义非凡,可谓其重要作品之一。

 

  通观整幅画作,画面上生机勃勃的竹子生长于突兀嶙峋的高强石壁之上,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顽强与坚韧。石间题有一诗 :“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两者之间浑然的搭配,让画作有了非凡的气势。此外,款识间板桥语:“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

  

  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 ;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所谓的“胸无成竹”与“胸有成竹”并不矛盾,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胸有成竹”。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无数,注意的是在创作前,构思与技巧的结合,也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具体表现。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合,“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

 

  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对诗书画的态度,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本幅《墨竹图》是体现郑板桥墨竹艺术创作理论的典范作品之一。画作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每一竹竿、竹叶、竹节,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生机。每棵竹子立竿留节,梢与根短,中干长,长短参差,每节上下相承,形若半环,墨浓淡有别,用中锋画干,老干用侧锋,全干圆浑得势。画枝,枝枝着节,行笔迅速,遒健圆劲。嫩枝节小和柔而顺,老枝节大挺拔而起,枝覆而叶多,枝昂叶少,描摹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画叶最难,此画的竹叶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浓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锋画瘦叶小叶,用侧锋画肥叶,下笔势如破竹,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郑板桥成竹在胸、娴熟高明的笔墨技巧。

  

  郑燮最喜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他笔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扩大了文人画自娱的内涵。画中之竹挺拔清秀,展现了清爽高洁的精神。笔法上,圆润、疏爽的笔意,给人一种古拙清新的感觉。山石挺立其中,和竹叶浓淡相映生辉,虚实相照,可谓妙趣横生,给人们一种不同的感觉。

 

  

  郑板桥所绘墨竹,瘦硬坚劲,潇潇飒飒,以竹喻出光明磊落,具有一种孤傲刚正的桀骜不驯之气,这是郑板桥墨香之中蕴藏的人格情怀,竹之性情也是板桥之风骨,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在艺术构思上提出“胸中之竹”的着名段论,影响之深远,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

 

  西泠印社二〇一七年春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

  7月12日(周三) 9:30-20:00

  7月13日(周四) 9:30-20:00

  7月14日(周五) 9:30-18:00

  拍卖时间:7月15日至7月17日(周六至周一)

  展拍地点:杭州-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西泠网拍-艺是 现在精品展与西泠春拍同时同地举行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