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精品鉴赏

荆浩《匡庐图》的山水仙境
时间:2017-10-26 10:32: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匡庐图(国画) 185.8×106.8厘米  荆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图(国画) 185.8×106.8厘米 荆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标题:荆浩《匡庐图》的山水仙境

  荆浩(生卒不详),字浩然,五代后梁画家。本幅《匡庐图》为荆浩的代表作品,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相传,殷周时期匡裕得道于此、隐居成仙,故有“神仙之庐”的美称。

  从此画的尺幅来看,《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山水巨轴。在构图上,这是一幅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全景式”山水画。所谓“全景式”是指涵盖方方面面的描绘,并以超知识、超经验的宏大叙事结构,以意、象、形、色融入相对含蓄的笔墨“图式”之中。前景几株松树伫立于烟雾之中,松树的枝干质理和松针的描绘十分细腻写实,可见画家细察自然入微,并具备极高的写生技巧。从此画的山水表现上看,画中景色峰峦峻岭、松香萦绕、云壑三叠、林中村舍、村野牧牛、一叶渔舟、山水相连,超逸之处正符合中国文人心中最完美的山水形象。从唐代山水画的形成风格而论,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以此来表现景物的体积感。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高品。

  欣赏《匡庐图》细节,似乎能够感受到画家如诗般的创作心境,以及不急不躁的运笔。其运笔具有一种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呈现出笔墨山水的诗性韵律,具有高雅不俗的气韵。画面上飞瀑叠级而泻的动势,仿佛转化成让人能够听见那渐近渐响的瀑布声,凝神谛听到溪涧的流水声。同时,荆浩又将渔舟与艄瓮、村舍与石径、牧牛与农夫等景致融入一种理想,脱离世俗光景的痕迹,其韵在于憧憬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以及为了躲避战乱而传达出的一种性情。这种性情就是绘景而思的艺术表现,正如他在《笔法记》中所说:“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荆浩在山水绘景上,结合自己写生的文学经验,采用减法取景、加法添妙,完美地呈现出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逸趣古拙。在整幅《匡庐图》中,树的形态无修饰地体现出画家赋予古松“不凋不容,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的精神;在赋予画面的动态中,荆浩逸趣横生地在古松森密的地方画有一村舍,将渔舟、艄瓮、农夫、牧牛体现在山、水、树和景物的自然尺度中,构成了“大山水”与“小人物”的自然观。

  在《匡庐图》的全景画面上,荆浩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舍、树木、路径、飞流的瀑布等自然景象,并把山与水、人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幅画面在全景空间中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一种“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气象。这种综合表现的山水画语言,不仅体现出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同时也不乏南方山水的俊秀与清静。为此,荆浩非常注重山水画的笔墨关系,他将“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理论实践在他的山水画中,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理论。

  1.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