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百家奖知青颖儿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徐悲鸿何以要骂《芥子园画谱》
时间:2019-01-03 11:24:56  来源:美术报  作者:  

   原标题:徐悲鸿何以要骂《芥子园画谱》

  清·光绪石印本《芥子园画传》

  在20世纪着名画家中直接尖锐批判《芥子园画谱》的可能只有徐悲鸿。徐悲鸿对《芥子园画谱》大为不满:“尤其是芥子园画谱,害人不浅,要仿某某笔,他有某某笔的样本,大家都可以依样葫芦,谁也不要再用自已的观察能力,结果每况愈下毫无生气了。”

  徐悲鸿何以要骂《芥子园画谱》呢?徐悲鸿属于那种用西方科学主义批判中国画不科学的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改造中国画的方法也简单粗糙,“仅直接师法造化”,亦即严格写实就可以完事大吉。早在1920年,徐悲鸿在他的《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了他的一套“改良方法”。以为“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故作物必须凭实写”;“学画者宜摒弃抄袭古人之恶习(非谓尽弃其法),按现世已发明之术,则以规模真景物。形有不尽,色有不尽,态有不尽,趣有不尽,均深究之”。──此即直接写实。

  到1947年徐悲鸿掌北平艺专之时,他发表了书面谈话《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其观点较在1920年时更激进:“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仅直接师法造化”!当然就必须把几千年的中国画传统丢在一边了。这实际也是徐悲鸿一向的观点。徐悲鸿曾认为,“绘画的老师应当不是范本而是实物。画家应该画自己最爱好又最熟悉的东西,不能拿别人的眼睛来替代自己的眼睛”。但什么是“自己的眼睛”呢?人的眼睛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眼睛,就在于他具有一双文化的眼睛,我们是在文化承传的基础上去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使用我们的眼睛的。

  纵观中国现代画史,若干卓有成就的国画家们,谁又不是从临摹入手学习绘画而走上创造之途的呢?就是没有临摹过《芥子园画谱》的徐悲鸿,也仍然有临幕“强盛牌卷烟”之“动物片”、“日摹吴友如界画人物一幅”入手走上艺途的习画经历。

  从齐白石和徐悲鸿两人对《芥子园画谱》的不同态度,和以后在艺术创造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和成就来看,我们对《芥子园画谱》又应当有何评价呢?第一,《芥子园画谱》为学画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学画的程序。第二,《芥子园画谱》给初学者一个纯正的中国艺术特质的熏陶与培养。

  潘天寿、丰子恺、陆俨少们那些中国精神十足的作品来看,从《芥子园画谱》入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从洋画片入手的徐悲鸿,以后则从西方素描入手“惟妙惟肖”地“改良”他认为不科学的中国画,即以一种真实物象替代品的视幻觉真实,来取代有着平面虚拟自觉以笔墨造像的中国画,自然无功而返。徐悲鸿以改良中国画之人物画为己任,最后却以画马扬名,其原因之一或可追溯至对《芥子园画谱》的错误态度上。

  1. [内容来源:美术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