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颖儿百家奖知青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以色代墨——郑午昌《江城晚彩》赏析
时间:2019-01-11 10:27: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原标题:郑午昌《江城晚彩》赏析

  郑午昌(1894-1952),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擅画山水,兼画花卉人物,不拘一格,能熔诗、书、画于一炉。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等。

  郑午昌的绘画实践与他对传统国画的坚定信念紧密相连。他说:“师古法而立我法,才不为古人所囿。”又自制印章“画不让人应有我”。在学习古代各家之长后,“以己意轩轾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画柳长条细叶,婀娜多姿,先行干后出枝,柳丝从最上端画起,由上而下、密密层层,前后左右、各尽其态,凡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无不传神,当时的人们以“郑杨柳”称呼他。花卉师法白阳、新罗,并吸收西洋画法,淡墨浅色,风格清新。所写墨竹、白菜、芦苇,笔墨淋漓,生动有致,同时又有“郑白菜”之称。人物兼有陈老莲的古拙和任伯年的趣味,形象颇为生动。而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郑午昌堪称设色高手,其山水多以浅绛为主,善用墨青、墨赭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象,而且敢于采用一些不常见的色彩。这些特点都能在其创作于1940年的《江城晚彩》里得窥一二。

  以色代墨

  画面中的山峰头上以青绿施之,山体以赭石染开。秋林杂有紫、朱、墨诸色,漫点而成,使整幅画面显现出丰富的色彩,明朗润泽。郑午昌常在一幅画绘就后,以色代墨,再作修整。明代吴门画派常用这种以色代墨的方法,而郑午昌不仅用色来弥补画中之不足,更进一步用色来点苔,使画面展现出一派苍茫之象。

  山势连贯近、中、远三景

  此画主景偏于左侧,以峥嵘的山势连贯画面近、中、远三景,用皴擦配以赭石、花青、三青,赋予画面浑厚明亮的气息。画中群山环绕,围出一片水色,二人泛舟湖上,此为中景。左侧近景中有一道瀑布穿行山间,其后山岩繁密多姿。近景几株树木错落有致,树根盘旋纠结于山石上,数棵一组,点叶和夹叶相邻相隔。山顶矾头墨色浓淡相交,干湿相宜,绘出繁茂厚重之感。远景以宫殿建筑作为陪衬,隐于云层之后。主山体从左至右直耸天碧,瀑布流曳,穿于山林之间,从上至下流入近景湖中。树石与山脉对应蜿蜒而下的瀑布和云气,形成两股虚实相映、交相作用的视觉力量。

  山体皴法

  整幅画构图完整、丰富而饱满,树木写实又不古板。山体皴法既未照搬“新安派”多用枯笔焦墨皴擦的风格,也没有沿袭“野逸派”浓墨淡墨交替应用的笔法,而是二者之间巧取其法,笔墨堆叠层出,山石勾勒皴染,变化多样,墨色适宜,虚实有序,气韵生动,浑然一体。

  郑午昌曾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从1922年起费时5年编着出版了35万字的《中国画学全史》,开中国画通史之先河。蔡元培先生赞该书为“中国有画学以来集大成之巨着”。此外还有《石涛画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研究》《画余百绝》《中国美术史》等论着,均是具备一定学术价值的传世之作。他先后参加了“巽社”“寒友之社”“甲午同庚千龄会”“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社团活动。作为当时上海画坛的杰出领袖,郑午昌在一系列绘画活动和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海上画派的发展以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贡献。

  1.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