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颖儿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回望百年 留法大展再现中国现代美术“先驱之路”
时间:2019-01-15 10:37:35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  

   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巴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艺术中心。已积淀数个世纪的欧洲古典艺术在法兰西得到最好的传承,并绽放出现代的光芒。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贫穷凋敝、内忧外患之中,心怀救国理想的青年们不得不负笈远洋,向世界探求新知,寻找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巴黎,对学习艺术的青年学子们来说,无疑是心中最向往的殿堂。

  于是100多年前,青年们开始陆续登上波尔多斯号邮轮,历时一个多月的航行,来到他们心中艺术的圣地——法兰西,开启了学习西方艺术的历程。这些艺术探索的佼佼者们大多成为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不可绕开的重要人物,他们改变了中国美术的面貌,为中国美术带来了现代艺术的火种,闪耀至今。

  2019年,在庆祝百年校庆之后,中央美术学院深入研究梳理,多方联系借展,共联合40余家公私机构和个人,以200余件珍贵作品和众多史料呈现出这条负笈西行、求索新知的艺术道路。1月12日,“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这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分为主展和三个专题展的形式,主展“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由红梅担任策展人,三个专题展“他乡之乡: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他山之石: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雕塑”、“饮水思源:留法艺术家的法国老师们”的策展人分别为董松和汪明洋、刘礼宾、菲利普·杰奎琳。

  本次大展汇集了很多平时极少露面,甚至是从未与公众见面的精彩作品。比如徐悲鸿的油画《箫声》,这件作于1926年的名作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画面保存完好得宛若新作,难得的是旁边同时展出了略小一些的素描稿,相互对比之下,作者的技巧与情思更显而易见,由吴作人国际艺术基金会收藏的吴作人193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绘制的《纤夫》,色彩栩栩如生,细节精微处仍纤毫毕现……值得感动的是,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后,这些辗转万里的油画作品仍保存完好如初,可见各收藏机构对作品进行了精心的保管、清理与修复,让我们在今天得以清晰地窥见这些年轻艺术家当时的情思,虽然隔世,但当年这些青年们的绘画天才、对国家民族的热忱、对艺术的理想激情仍如在眼前。

  上世纪30年代,刘海粟在欧洲及北京绘制的一系列兼具印象派与野兽派风格的油彩写生作品,原作的感染力颠覆了之前印刷品带给我们的感受,安徽博物馆收藏的数件潘玉良油画佳作,其生动更是超过以往我们熟悉的自画像,真正还原了潘玉良作品的活力,而董希文展出的为双亲绘制的画像不仅技巧令人折服,内敛饱满的情感亦令人感动,而另外两件作品《窗前静物》和《小乞丐》则完全展现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一样、颇具西方现代风格的董希文……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吴大羽、方君璧、韩乐然、司徒乔、庞薰琹、李瑞年、秦宣夫、李超士,更有张弦、曾一橹、刘自鸣等今天的艺术史学者们从史料中发现出的重要艺术家……这些作品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他们艺术的魅力,更清晰地还原了他们的形象,看到他们更完整的艺术面貌。

  一个世纪之前,这些来自东方的艺术青年们同去法国留学或游学,但每个人吸取的营养和带回的艺术主张却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百舸争流的面貌。在展览中,我们看到徐悲鸿对西方古典艺术的汲取,林风眠主张中西融合而在彩墨中的运用,自诩“艺术叛徒”的刘海粟大胆而浓烈的笔触与色彩,潘玉良生动活泼的色彩与造型,吴大羽将现代抽象探索与中国书法理念的结合,张弦寥寥数笔却神貌毕现,常玉空灵宛若梦境的表现风格……40余位留法艺术家在生前或许交往密切,但一定不曾想数十年之后,他们的作品会以“留学法国”这样一个主题聚集在一起展览。

  今天这些作品早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分别收藏于家属、艺术机构与藏家之手,因其珍贵程度,再想汇集在一起的难度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展览不仅前所未有,在未来数十年内,如此数量与质量的展览也难以再现。

  如果说主展“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呈现了近40年来中国艺术家赴法国留学的主流,那么“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雕塑”、“留法艺术家的法国老师们”三个分展则生动呈现了这条长河的生动侧面。

  1933年4月2日,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唐一禾等一批留法艺术生,本着“需要一个更紧密的、更纯洁的艺术团体的组织”,出于“互相了解、互相研究的真诚的态度”,“自由地评论艺术界的现状,艺术上的问题”的目的,在巴黎常书鸿寓所成立了着名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据统计,从成立至1950年代,“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共存在了20年,先后聚集了常书鸿、滑田友、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吕霞光等111名旅法艺术家。在展览中,策展人董松、汪明洋从史料中寻到了这111人的名字,但有些生卒年月不详,或没有肖像照片。他们当中,多数成员为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专业的艺术生,也有物理、化学等专业但爱好艺术的留法学生。他们探讨切磋艺术、通过与《艺风》杂志合作传播艺术观点、举办会员作品展览,作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海外艺术团体。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里,雕塑往往被视为民间技艺的一种,而作者则大多被认为是匠人,正是青年学子们到西方对雕塑技法和理论的学习,客观上促使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开端。在“他山之石——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雕塑”板块中,策展人刘礼宾通过原作展示、图文呈现、公共雕塑3D还原等方式,梳理留法中国雕塑家的主要活动,凸显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雕塑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览中,滑田友的数件雕塑原作为我们呈现出民国时期的雕塑家在西方雕塑技法与中国传统雕塑理念结合上进行的探索。策展人刘礼宾尤其提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社会精英人人士对城市发展、政府形象塑造有诸多设想,为公共雕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抗日战争爆发,反映战争题材的雕塑作品多有出现,与此前的名人塑像相比,这些作品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他带领团队赴重庆、成都等城市,寻访当年这些曾激励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公共雕塑,在现场以航拍影像的方式再现。刘开渠1942年所作的雕塑《无名英雄纪念碑》则以3D影像的方式在展览中呈现。

  难得的是,“饮水思源——留法艺术家的法国老师们”从史实与情感两个角度还原了这段20世纪中国与法国在艺术上的独特友谊。策展人、美术史家菲利普·杰奎琳是一名法国学者,长期生活于中国上海并往返于中法之间的经历使他尤为注意中法之间这一段佳话,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如“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等。

  在此次展览中,菲利普·杰奎琳从法国寻回当年中国留法学子的老师们的作品,如徐悲鸿的老师帕斯卡·达仰-布弗莱、弗朗索瓦·弗拉孟、费尔南德·柯罗蒙、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吴冠中的老师让·苏弗尔皮、安德烈·洛特,以及受林风眠邀请,1926年至1931年在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任教的安德烈·克罗多,特别展出了安德烈·克罗多所画之《紫禁城》。

  通过这些作品与中国留法学子们作品的对比,以及留学生们留下的众多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师承关系。在策展人菲利普·杰杰奎琳看来,“比起不同技法要素从一种文明到另一种文明的迁移过程,艺术家从法国吸取这些要素并在中国使用的方式更加重要。”他说道:“每一次,年轻的中国艺术家都与其法国老师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这不仅仅涉及加强掌握素描、油画或模型制作能力的技法课程,也体现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思考,例如,对美、艺术以及艺术家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等相关问题的理解。”

  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一个留法艺术家的展览要用多大规模才能尽情展现,这几乎是难以想像的,因为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在美术史书籍上,在美术馆里,有的在国外的博物馆里。但是这个展览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既能让观众得以欣赏,更能让我们学界同仁得以研究。尽管由于历史的尘淹,许多作品和文献已不可复得,但展览的主旨、内容和结构可以让人从国际艺术的动态进程中来看待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价值。在20世纪的国际艺术变革发展的版图中,中国美术既与西方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更对应着中国自身发展的现实,也重在回应中西文化碰撞新的课题。”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3日,之后还将前往上海龙美术馆、重庆龙美术馆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岛馆进行巡展。

  1. [内容来源:艺术中国]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