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我的长辈知青莫文蔚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讲述藏在名画中的历史
时间:2019-03-06 10:05: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原标题:讲述藏在名画中的历史

  长久以来,一直很怕读某些“专业”人士的美术评论,复杂的句式、生僻的词藻,构建起高深而虚幻的表达,似乎读者没被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曲折晦涩的句难倒就显不出自己的才情。

  欣喜地发现,有一个不那么专业的人——自称“不懂艺术又不太懂历史”——写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历史,以及艺术史的文章,试图从世界名画所呈现的内容里,找出可疑、可议、“不可告人”之处,理出线索,排查其后的历史因缘。一幅幅画作,成为一个个侦探的起点,那些打着问号的细节,被追踪、对比、分析,最终真相图穷匕见。看画,成了破案,悬疑而有趣。更何况这些画中许多是我们自以为熟悉的,比如《自由引导人民》,再比如家具店里的宠儿《雷卡米耶夫人像》。这些文章被集成一本书,名为《画外因》,副标题更一目了然:“50幅世界名画中的隐秘历史”。

  《画外因》不专注于评艺,而是东拉西扯地讲史。

  “在前摄影时代,画作承担着记录历史的功能。”所以,一幅画作,尤其是历史画,往往能提供大量的、直观的历史信息。比如,暹罗国王拉玛四世的使团以泰式爬行礼觐见拿破仑三世的情景,再多的文字描述,只怕都不如凡尔赛宫里那幅热罗姆的油画更令人有如身临其境。画面所描绘的恰是使者向拿破仑三世递交拉玛四世亲笔信的历史一幕。

  信息储备越丰富,从一幅画中能解读出的内容便越多越有趣。画面上,你可以看到匍匐在地的使团恭谨谦和,却看不到派出这支使团的拉玛四世是19世纪亚洲非常难得的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君主,而呈给拿破仑三世的那封亲笔信,措辞委婉却态度坚决。

  同时,信息储备越丰富,才能越有效地判别画面细节的真实性。说起拿破仑,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不是面容坚毅的他身披火红斗篷,骑在扬蹄的白马之上,手指山巅的英武模样?大卫版的《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被称为“前摄影时代最传神的写真”。可如果与它放在一起的还有法国“历史画中的自然主义派”创始人德拉罗什的同名作品,事情就变得有趣了。在后者的画作中,拿破仑穿着一件皱巴巴的灰色军装,右手揣在怀里,胯下骑的甚至不是马,而是驴——形象上要差一些,但更适合在积雪坡道上行走。两相对比,相信你对历史画作的“摆拍”与“抓拍”有了相当生动的理解,也可以更深入地体悟本书前言中所说的“受制于画家本人的艺术观念、道德立场和生活境遇,他(她)在创作时亦有曲笔,甚至是编造。”

  本书告诉我们:托克维尔的名着《旧制度与大革命》近年来的中译本大多以《自由引导人民》为封面,其实该书探讨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而德拉克罗瓦的画描绘的是1830年的七月革命。《笛卡尔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讲解几何》也不对,笛卡尔讲的是哲学。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很动人是不是?抱歉,剧中情节纯属虚构,维米尔此画的模特很可能是他的大女儿……

  书中的许多画我们看过许多次,书中的许多故事我们却是第一次听到,书中提及的许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从巡回画派到威尼斯画派,从莫奈到透纳,其作品近年都曾来京展出。如果有机会再次驻足于它们面前,不那么专业的我们当会更久地凝望,更多地联想,收获更多的发现。这大抵要感谢那些故事吧。

  1.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