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这里是作品最好的归宿”——靳尚谊再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5幅
时间:2019-04-15 10:02:43  来源:艺术中  作者:  

   2019年4月11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协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靳尚谊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靳尚谊先生创作于各个时期的油画、素描作品87件,其中81件为中国美术馆藏品,其余6件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

  展出作品均是靳尚谊先生的代表性画作,分为肖像画创作、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少数民族人物写生、女人体艺术、新创作,共六个板块,涵盖了其艺术创作不同时期的语言风格,呈现了其创作意识转变的形态,回顾和展现了靳尚谊先生艺术创作生涯的卓着成就。观众将有幸一睹《塔吉克新娘》、《鲁迅》、《瞿秋白》、《晚年黄宾虹》等经典名作的风采。

  靳尚谊先生在开幕式上回顾了自己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的历程:“1961年第一次全国美展,伍必端先生与我合作了一张《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当时正值中国美术馆刚建成,就收藏了。改革开放之后,第六届全国美展时,收藏了我的若干张画。2009年,我捐赠了10幅油画,20多张素描,共30余幅作品。2019年,10年过去了,我又画了一批新的作品。这一次捐赠了20幅油画和15件素描作品,这里包括早期的一些写生,还有近期的一些作品。”

  “为什么要将作品都捐出来?其实很简单,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画最好的归宿就是这里。”靳尚谊先生的现场讲话,在观众席中引起热烈的掌声。他说:“我对中国的美术馆建设非常感兴趣,也很重视,因为这是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捐赠我的一些作品,希望我们的美术馆建设在这样新时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靳尚谊先生是一位在艺术创作上有卓越成就,在艺术教育上有杰出贡献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今年85岁高龄的靳尚谊先生,在美术创作与教学领域已耕耘70个春秋。靳尚谊先生1934年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第四届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油画院研究员,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顾问。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在美术实践上,靳尚谊先生从1950年代开始就以革命历史主题创作为课题,在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识和服务人民的观念,并且深入研究素描和油画的造型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油画肖像人物为专攻,画出了一大批体现崭新时代气息、富有独特个性、艺术格调高雅的肖像作品,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的油画肖像一方面来自生活,来自他朴素的现实关切,用西方传来的油画语言为中国人造像,为普通劳动者写照,画出了情感、风骨和温度,也传递了美的魅力;另一方面,他在研究西方古典油画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特征,融笔墨意蕴于严谨造型,在写实风格上传达中国意境,为外来艺术语言的中国转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论说:“靳尚谊先的油画肖像,尤其是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的肖像画,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超越于一般所理解的中西结合的油画民族化概念。他入神、入心、入魂,入文化之魂。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具有文化的感召力,它让我们赞叹中国与欧洲两种文化的异质同构;它让我们在油画与水墨之间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诗意。更让我们认识到艺术感人之深处,是对人的真实感动,对文化深刻而生动的再表现。”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中国人也能够熟练地掌握西方油画的技法。在表达自己的追求时,兼顾中国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油画的精湛技巧,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状态的新的抽象美。我想为这个目的付出毕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在中国,研究西方油画基础和画种的表现力比较深入透彻的画家,我勉强算一个。从对基础的了解,到对画种的了解,再到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越深入就越整体。作为油画家,我认识了油画原则的要求和魅力。另外,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好画。好画不在内容,在于表现的高度,这个高度,古典和现代一脉相承。我80年代才开始看到古典作品,觉得古典作品含蓄、有力量,欣赏的时候很舒服。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想回到一种写意的状态,因为写意容易激发人的感情,但是做起来很难。

  回顾自己从早期学习印象派到深入研究古典艺术,再回到印象派的研究,我感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家,对运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自然、抒发人物内心感受随心所欲,可以说已经达到人类的极致。我作为有中国文人情怀的画家,要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过去,我对这个社会是熟悉的,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创造就应运而生。现在我不了解这个社会了,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虽然如此,我仍然在努力追求,作为画家我能够不断地探索,不服老地继续画,因为我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1. [内容来源:艺术中]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