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一叶一菩提,一画一净诚,此艺术让佛教传承千年
时间:2019-05-23 13:20:29  来源:中国网  作者:肖筱薇   

   “初疑云母光相射,又似秋蝉翼乍枯”,诗句中描绘的艺术作品,兼具轻盈精巧的外形与技巧性的制作手法,将真诚清净等正觉潜移默化于芸芸众生。

  这种承载了千年佛教艺术文化的绘品,便是叶画,因其如同纱帐般的质感,故又得名纱画。它将叶片本身褪去色彩光泽后、轻薄如蝉翼般的质感,与其上精美绝伦的画作完美结合,让大部分人见之第一眼,就不自禁为它的高超精致的工艺水准所打动。

  生命终究会渐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菩提叶亦是如此,但叶黄叶枯间,一种特殊的制作方法却让它得以成为无数佛教艺术创作的载体,于文化相传间得以永生不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利用植物叶片来记载文化艺术的做法,古已有之,唐代高僧玄奘向西取回的《贝叶经》,便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着作。而在这些以植物叶片为主的历史艺术作品之中,又属菩提叶画与佛教渊源至深,历史也最为悠久。

  菩提本无树,只因释迦牟尼经过多年苦修,于此树下顿悟成佛,才令菩提树得以成佛教圣树,作为智慧与觉悟的象征。

  菩提叶画《佛祖源流图》

  每当菩提叶落时,虔诚的信徒们便把菩提叶一片一片拾起来珍藏,他们深信,菩提树叶是佛的信物,亦是佛的护佑和祝福,而其心形的叶片轮廓,则是佛的宽宏与仁慈,无意间将正念传递于芸芸众生心中,因其不易腐朽的特点,他们便将佛教文化与教义承载于之上,成为一幅幅令后人惊叹的菩提叶画。

  菩提叶画的叶片筋络

  “广中菩提树,取其叶用水浸之,叶肉尽溃而脉理独存,绡縠(指轻纱之类的丝织品)不足为其轻也”,南宋时期,抗金名臣郑刚中就曾记录过菩提叶画的制作方法,将饱满而色泽均匀的菩提叶,经过腐蚀、干燥、漂洗制作成叶脉,再根据叶片的自然形状、纹理、茎脉、褶皱,以传统绘画技法起稿、上色、描金,历经30多道工序,绘制出一件件返朴归真的艺术作品。

  智慧有灯千佛共,菩提叶巧一孤灯

  历经繁复工艺制作出来的叶画,何以承载千载余年来,无数佛教文化思想的智慧?

  一片片形状各异的叶子,本就于其纹理之中饱含着无数的智慧与文化,而其于反复锤炼中仅剩下筋脉的条理,成就了一幅叶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其薄如蝉翼最根本的原因。将赘余的叶肉舍弃、独留下叶片本身的筋络精华,一如佛学中舍其形而正其心的真理。

  在这之上,以叶片之脉络为画作载体,根据其形状创作出来的人物与风景作品,则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佛法观念。菩提叶画,不仅为树的加持,更为佛的信物,于古往今来中,默默将一代代佛教文化传承于人们心间。

  下附部分菩提叶画作品欣赏:

  此《十八罗汉图》绘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现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以菩提叶为素材媒介创作的画册《菩提叶画十八罗汉图》,将多彩的画面和谐地与树叶的肌理自然美融为一体。此套含十八帧,约绘制于17到18世纪西藏地区,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 [内容来源:中国网]
  2. [内容作者:肖筱薇 ]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