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百家奖我的长辈莫文蔚颖儿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动态

夏青勇个展《无意》将亮相艺泰空间
时间:2019-09-23 09:15:49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艺泰空间将于2019年9月21日呈现由王春辰教授策划的夏青勇个展《无意》,展览题目取自“虚舟触物本无意”,溯源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以东方文化精神的视角和逻辑,审视其艺术创作中不同系列的作品。

  展览主题以“虚舟触物”比拟艺术创作中「人」与「物」的关系,在此创作状态下,人的主体意识仍是存在,但不对外物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此时之「人」几乎等同于一「物」,故「人」观「物」,「物」亦观「人」,彼此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状态。这与西方美学中,将「人」与「物」对立开来的二元论思想理论有着显着的差异;又不同于日本物派回避人的主观因素,偏执于物的「自在性」。“无意”可见中国传统哲学老庄思想「忘我」的痕迹,强调「物我合一」;「物」与「我」不是客体与主体的对立关系,而是处于和谐共生的相互关联之中。

  正如学者高名潞先生在其着作中所述:“关于宋代牧溪的《六柿图》,我们无法仅仅从人的角度去解读画中的柿子,我们必须同时站在柿子的角度,才能理解牧溪所画的柿子。这些柿子既不是概念的,也不是柿子的形,它是艺术家对柿子的灵性的还原。”在“虚舟触物”的状态下,艺术创作中的材料不再仅仅是陈述自己观念的工具语言,而是让自己的意念“无意”,只有这样才能使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使「物」自在地呈现自身灵性。

  此次展览的《空山》和《若水》系列中,夏青勇运用独特的工序,注重于线条的纯粹运用。细条的宣纸打湿后搓揉成线,置放勾勒出意象后,再用整张宣纸托裱覆盖使之固定,凸起的线条在画作表层微妙起伏,将游存于物象之外的虚空光影捕捉于画面之上,虚实相生,舍形而悦影。

  夏青勇︱空山之二︱2016︱宣纸︱20×45cm《空山》二字取自王维诗句“空山新雨后”,诗中通过对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的世外桃源之景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兼具诗书画印融合的传统,而此系列中只留山之意象,删减与隐没间呈现出宣纸本身纯粹的质性,显现出某种毫无雕琢的“静”与“闲寂”的境界,让观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而诗境的抽象意象。

  夏青勇︱空山·年轮︱2015︱设色宣纸托裱于木板︱ 91.5×13cm×2《空山·年轮》系列从木纹上浮现的中国画山水意象中获得灵感,将宣纸搓成细线依照年轮的纹路摆放,再用宣纸覆盖托裱。木头年轮的痕迹,转化为宣纸搓揉而成的“线”,当那些细线纹路脱离了原本的载体和语境之后,随之进入到一个“拟象”的景观之中,山脉奇峰和高山流水的意象呼之欲出。

  夏青勇︱若水之四︱2019︱设色纸本︱49×122cm《若水》系列从具象中挣脱开来,而专注于意念中水之动态。宣纸不再是某种情景再现的载体,其材料本身的湿染性和柔韧性,因作品中用宣纸搓揉而成的线条之起伏而显现。在放弃或者部分的放弃操控物之妄念,使任何功能性念头均不在场时,「物」自身之灵性得以自在地呈现。此系列作品具有后极简主义的特质,凹凸起伏的线条在白色或单色的背景下,突显出微妙变化的光影效果,空间与材料,绘画与装置的概念重叠。

  夏青勇︱折叠系列之风入松︱ 2019︱设色纸本︱60×49cm《空山》和《若水》系列以“线”为主,且克制色彩,《折叠》系列则是释放色彩。此系列作品着重于宣纸作为材料本身,其质地纤维与厚薄程度,遇上纯粹的色彩所发生的变化。肆意泼洒的色彩,在折叠的宣纸上互相融合,且缓慢发生着变化;待宣纸干后将其伸展开来,画面便呈现出无数不经意的痕迹。

  夏青勇︱折叠系列之相见欢︱2013︱设色纸本︱138.5×69cm作品在尺幅上也是迥异,巨大尺幅的画作颇有气势,但亦有裁剪而成的局部独立成幅,无边无界而非囿于咫尺。画作中明艳的色彩充满着“结构感”,一种由不同材料彼此间对话与碰撞而成的独特质感。从这一层意义来说,《折叠》系列可视为一种“雕塑化”的尝试,就像文人赏石因受火熔水蚀等自然环境漫长的打磨,而具瘦皱漏透之万千变幻奇形,对夏青勇来说,这些宣纸也因揉搓、褶皱以及颜色的泼溅和自主流淌而有了自身多样的纹路和肌理,亦有千变万化之筋骨。

  夏青勇︱折叠系列之水墨︱2019︱设色纸本︱122.5×69.5cm不同于西方艺术史艺术语言不断递进的逻辑性历史轨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之脉千年不变。自宋代王维开始的文人山水画,以“水”为媒介,融合禅宗与道家对“水”的精神寄托;而后,南宗米芾充分利用水的渗染开创米氏云烟;再到晚明徐渭之大写意水墨。可见,水墨的水性语言在中国文人画的美学理念中至关重要,《澄心》系列作品即是延续此一传统。

  夏青勇︱澄心之四︱2018︱水墨纸本︱50.5×34.5cm将宣纸搓揉成团,《澄心》系列借用茶道洗心之仪式,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将淡墨一遍遍的淋入纸团,洗尽尘心。人的意念融入作品中,自然结合为一体而出现俱有天然自在灵性的意象。此意象不是图解,或直接阐释,相反,是一种捕捉不到的,意在言外的东西。

  夏青勇︱澄心·花非花之八︱2018︱水墨纸本︱15×15cm《澄心·花非花》系列作品中,夏青勇借助宣纸与水本身的质性消融笔迹,墨的层层渍迹被水的晕化所覆盖,而水在将干未干之际又以墨渗染,层层晕染下显现出似花非花的意象,犹如徐渭笔下的墨葡萄一般有着呼吸与体温,在心灵的幻视之中缓缓绽放。

  此展览力图以“无意”为线索,展现夏青勇艺术创作中的美学思考。宣纸在被搓揉折叠的过程中,其物性的自然呈现得以强化,从而材料与他形成一种均势。宣纸或材料从创作的客体接受者,转化为创作过程的主体参与者,人的情绪与物之质性在他的作品中本然契合,进而还原出意念化的物之自在灵性。对夏青勇而言,每一个系列就是一段旅程,而每一件作品犹如每天的日记一般,记录着身体、知觉、感受、情绪和思想的瞬间状态。

  艺术评论家王春辰教授为艺泰空间夏青勇个展撰文《年轻的水墨》,摘抄部分文字如下。

  如果说“中国画”与“水墨艺术”这两个概念有着特指,但它们的结合“中国水墨画”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性。它既是来自中国文化的积淀,也是来自艺术创造的源动力——即人的时代感。

  夏青勇以自己的美术史知识和观念驾驭去进行创作,从宣纸的纸性特质上入手,把宣纸揉褶起来,自然成形,然后轻轻蘸墨,或擦墨,再展开宣纸,折痕的地方便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痕迹,或有或无,自然成趣。这些折痕造成的墨迹或墨痕有皴法的味道,但全然不同于毛笔的皴法,而具有硬边、硬朗感。这是他的《澄心系列》和《折叠系列》,他不仅实验墨,也实验色彩,可谓是褶皴法,由折叠后的纸性来自然地决定墨的痕迹,就有了非毛笔所能表现的特点。

  除此,夏青勇将细条的宣纸打湿后搓揉成凹凸的线,以宣纸的韧性来形成形状和形式,这是画布所不具有的特性。相反,意大利的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只能用刀在画布上划破,形成裂痕;而夏青勇以宣纸纸面的伸缩韧性来形成痕迹,从而彰显了他针对媒介的再创造,这是古法所没有的,而又正是当代艺术探索的核心所在。

  作为水墨绘画的各种方式均需要艺术家去探索,而不是固守在笔墨或书写性这一维度上,或曰媒介自身即具有美学意义。夏青勇不仅是利用宣纸媒介的折痕特性形成的美感,也将设色灌注其中,二者交互,是一种对比和对抗,折痕拒绝华润的设色;而设色需要齐整的平面来负载色彩。但折叠与折痕极端地拒绝了传统的设色规则,非得要厚实加重才行,因此,宣纸抚平后所呈现的视觉就不同寻常,颇多当代的解构与重构意义。在此,我们可以说,夏青勇以一种天性的爱来观照中国水墨绘画,他没有守旧,而是果敢地借用当代艺术的媒介论、物质主义和新创造来杂糅围绕着水墨艺术的一切论断。

  水墨艺术难道不要重新观照吗?或者说,水墨的历史并不必然地要连续不断书写笔墨史,它可以瞬间生成新的历史,诸如水墨艺术的物质性必须得到扩展,必须以媒介化来打破它的固化疆域,这样新的水墨历史就形成了。

  夏青勇关于艺术家

  夏青勇,1988年出生于湖南,自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工作和生活于上海。深受禅宗与道家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弱化人的主体意识,而关注物的自然质性,从而使人与物之间形成一种均势契合,还原出意念化的物之自在灵性。其艺术创作始于对中国宣纸和托裱工艺的痴迷,随之延展至中国文人艺术的美学语言,运用独特的工序,着重于将作品中的美感转化为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展览海报出品人:高国栋

  项目总监:曾伟

  设计总监:刘伟

  策展人:王春辰

  开幕时间:2019年9月21日星期六下午15时至20时

  展览时间:2019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周二至周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展览地点:艺泰空间•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乌兰察布西街45号

  1. [内容来源: 艺术中国]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