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朱永先记者王斌报道8月16日上午,以“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为主题的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在通渭县隆重开幕。在本次节会期间(16-22日),还将举办第二届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中国画油画作品展、打造书法陇军系列工程“中国梦·丝路情”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第六届全县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暨优秀作品展、通渭民间民俗文化精品展、第三届中国西部文房四宝展、通渭明清碑刻拓片展暨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珍品复制品展、通渭书画文化产业成就展等多项文化盛事。
定西市市长戴超在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致辞 本报记者王斌摄
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开幕式现场一角 本报记者王斌摄
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开幕式 本报记者王斌摄
“书画大县”向“书画强县”转变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现集“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项光环于一身。
近年来,通渭县抢抓“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把“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融入书画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紧盯建设“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全国知名的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全国知名的书画名家采风基地、西部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交易市场”,着力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深入推进以书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抱团”发展,形成中华书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典范,全力推动书画产业走向品牌提升、转型升级,由“书画大县”转向“书画强县”。
据了解,该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其中中美协会员5人、中书协会员40人,省美协会员83人、省书协会员96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延伸书画集群 推进“文化+”深度融合
近年来,通渭县因势利导,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加强书画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引得藏家商贾云集、书画名家荟萃,形成“年年有大型节会,月月有名家展览,天天有采风交流”的运营格局,延伸了书画产业集群发展链条,推进书画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立足于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基础,反复调研论证后出台的《关于加快书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提升书画文化产业品牌质量的意见》《通渭县“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规划》等一系列举措为该县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定基调、建目标。
《通渭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建设规划》《通渭县墨香温泉小镇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出台,又为下一步该县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奠定坚基。组建的全省首家画廊协会和画廊联盟,已有260家画廊和168名市级以上书协、美协创作人员加盟协会,入驻书画村集中经营,业内名气越来越大。注册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硬笔书法协会,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等13个行业协会,发展文化企业67家、画廊480多家、书画装裱店120多家,提升了书画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产生了集群效应,形成了政府、企业、画廊、协会、市场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书画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延伸了集书画会展、鉴定、培训、创作、收藏、装裱、推介、拍卖、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发展。
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化
定西市市长戴超在开幕式上讲,近年来,定西依托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通渭书画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
戴超指出,通渭县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书画文化,也有“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家庭文化,还有“翰墨飘香、书画通渭”的县域文化。近年来,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品牌优势,先后成功举办六届全国性书画艺术节,大力发展以书画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高标准建设了悦心国际书画村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谋划实施了总投资36亿元的省级特色小镇——通渭平襄书画小镇建设项目,正在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和“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形成了独特的通渭现象,这次通渭书画艺术节精心策划了第二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作品展、通渭书画系列展、甘肃省全民健身篮球比赛、第三届中国西部文房四宝展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陇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必将极大地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通渭县要加快建设平襄书画小镇,用好节会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交流,不断延伸书画产业链条,完善市场交易体系,推动通渭县由书画大县向书画文化强县的转变,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通渭县乃至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戴超强调。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