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晚,中央音乐学院第五届北京青年艺术节在王府院音乐厅隆重开幕,开幕式音乐会名为“仁者见”。开幕式没有衣着华丽的主持人,一个被电子压缩处理后的男声以其低沉、浑厚的声音将尚在窃窃私语的观众们旋即带入了音乐会中。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走上舞台,为第五届北京青年艺术节开幕致辞,俞峰院长说,“音起音落,皆由心动”,青年之作为,正是因其有满溢的热情和新锐果敢的想法,把舞台交给青年人,让精彩带给观众。中央音乐学院始终坚持为学习音乐的学生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门类,坚持“学生策划、学生表演”的宗旨,为培养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而不懈努力。
随着舞台的变换,星空的闪烁,一轮弯月照射之下,由一首阿卡贝拉版的《弯弯的月亮》拉开了音乐会的帷幕。随即出场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第一名入选者庾慧晶,她与我院两位青年教师张樟、秦瑜合作了一首舒伯特的《岩石上的牧羊人》。此外,开幕式还上演了由上海音乐学院的中提琴学生沈子钰与青年教师姜珊共同演奏了舒曼的《幻想曲》。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年轻的演奏家在北京青年艺术节的舞台上首次登场。
本次开幕式音乐会依旧保留了对本届艺术节各场次演出进行预告的形式,在舞台美术设计上,本场音乐会的策划兼导演姚越(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用星空幕将传统的木质舞台包裹起来,在视觉上弱化了镜框结构,加深了舞台纵深,并且将投影介质割裂为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的立体幕框,加强了投影的三维立体感,并在移动景别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形状和位置,为舞台上的表演者提供表演的支撑点。经过两届艺术节开幕式策划和导演工作的洗礼,姚越同学已经能够越来越熟练的驾驭舞台。这本身就是北京青年艺术节举办的初衷之一。
音乐会上,高白和翟梦飞演奏了谭盾作曲的《双阕》,并叠入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戏曲小生的念白和腔韵,两种意境的交错,戏曲念白与音乐的交错,对于作品的解读和演奏者的感受都是新鲜的。随后“和合”室内乐团与声乐歌剧系学生周伊萌带来了西班牙现代诗人加西亚·洛尔迦的诗作《不可触及之手》,以及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现代舞《尘》,舞蹈与视频媒体技术结合,将舞者对主题的另外一种演绎捕捉成影像,以幻影和真人的模仿、互动、矛盾来构成了舞蹈呈现的精彩效果。
随后,音乐教育学院的池雨璇以极似三十年代风格的唱法,演唱了电影《长相思》的插曲《花样的年华》,肖周衍与傅正超演唱了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的主题曲,相差半个世纪的电影与音乐,一同出现在2016年的舞台上,由90后的青年人来演绎,这正是当下青年对于过去、经典、历史的回顾与解读。
之后,一部给人全新视觉、听觉效果的《震颤》将现场点燃,由孪生三姐妹“冰雪飞”创意并表演的这首当代作品是一台竖琴与多件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作品。竖琴被赋予神圣的色彩,通过弦的震颤带动空气,震颤出最接近自然的音乐语言。三个演员在转台上的起伏变化与悬挂的打击乐器在灯光的渲染下显得更加神秘而惊奇。无论从音乐作品、视觉与听觉、欣赏性和专业性上,《震颤》是当晚整场演出中最为成熟,最为新颖的视听之作,这是一个我们未曾见过的表演方式,它给当代音乐的创作与舞台提供了未知的可能。
音乐会的最后是两首我院学生的原创歌曲,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二年级的学生罗奕钧和吴栩维创作并演唱了《一直》,音乐学系音乐治疗专业的刘乙如,带来了她的原创歌曲《兔子》。在原创力日渐枯竭的今天,北京青年艺术节始终倾力支持学生们去挖掘创造力和表现力。
开幕式音乐会在观众开始进场后15分钟就已座无虚席,再次表明观众们对于青年艺术的支持态度。艺术节艺术总监徐之彤教授带领我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们经过一届又一届的磨练与锤炼,学生们在上学期间就不断尝试探索,了解舞台,掌握舞台,对于他们未来的工作和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青年艺术节将持续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叫好又叫座的口碑,保持每一年的神秘感,吸引各路志同道合的爱乐群体蜂拥而至,齐聚在每个深秋的王府院中。
中央音乐学院第五届本届艺术节将推出“大国之音”、“九音集萃”、“偶然的艺术”、“三十年代电影歌曲”、“静默如诗”、“走出象牙塔”等多场演出,都是独具北京青年艺术节特色与气质的节目,欢迎大家莅临观赏,到现场支持我们的学生们,感受他们在梦想的舞台上自由驰骋。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