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民族之声

歌剧《彝红》亮相北京:传颂友谊的民族之歌
时间:2015-06-04 16:55:00  来源:光明网  作者:  

  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自2014年创排、公演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在凉山、成都还是在武汉的公演都座无虚席,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摘得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6月3日、4日,《彝红》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

1.png

  歌剧《彝红》亮相北京:传颂友谊的民族之歌

  民族歌剧再现“彝海结盟”

  举起结盟酒,豪气冲牛斗

  危难担大义,生死誓同仇。

  丹心照日月,碧血写春秋。

  敢为英雄事,彝人自风流。

  这是刘伯承元帅回想当年“彝海结盟”一幕的诗作。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途中发生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礼州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彝海结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重蹈太平天国全军覆没的企图。结盟后彝族人民七天七夜的护送,为红军羸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宝贵时间,为红军保存了可贵的有生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到:“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长征途中,刘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传为佳话”。

  “彝海结盟”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我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形成开创了成功的范例,是党史、军史、革命史和民族团结史上的辉煌篇章。

  民族歌剧《彝红》正是为观众再现了着名的彝海结盟的故事。

  1935年的“彝海结盟”,在凉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中国工农红军果基彝民支队”的旗帜。红军北上离开凉山后,果基小叶丹被谋害,为了保护旗帜,实现丈夫对将军的承诺,果基夫人将这面浸染着彝汉人民鲜血的旗帜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四处躲避国民党的追杀。1950年,她亲手把旗帜交给了解放大凉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直到今天,这面凝聚着红军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谊,记载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见证凉山彝民族对中国革命重大贡献的旗帜仍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01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暨“彝海结盟”80周年。为了传承“彝海结盟”精神,弘扬红色“中国梦”,凉山歌舞团在2014年决定把“彝海结盟”这段英雄传奇故事以歌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于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非凡历史、诠释红色经典、弘扬主旋律的民族歌剧——《彝红》应运而生,这也是中国彝民族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融合展现了独特的彝族音乐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

  谈及创作初衷,《彝红》策划人、凉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方勇表示:“‘彝海结盟’是一个时代的结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结盟,更是一个梦想追求的结盟。它承载了新中国的梦想,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诉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彝红》反映了彝族人民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追求,表达了彝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情怀。”

  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刘雁翎书面致信:“我认真观看了你们创作的《彝红》,觉得这是一部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革命传统的好剧。因此,我支持这个剧。祝你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宣传正能量的作品。”

  1. [内容来源:光明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angbian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