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流行歌曲《犯罪高手》,在德彪西的钢琴曲中欣赏中国昆曲中着名人物杜丽娘的举手投足……这一切听起来会不会有点违和?
在上海音乐厅,这些看似“出格”的音乐跨界真实存在,而且还获得了一片点赞声。
从“玲珑国乐”到“乐无穷”,从“家庭音乐会”到“音乐午茶”,近年来,上海音乐厅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策划推广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上海音乐厅虽然一直以西洋乐室内演奏为主的平台,但从剧院经营来说,始终有一个初心:通过这个平台推广本民族的音乐,这也是文化机构的使命和责任。”上海音乐厅副总经理方靓告诉记者,“我们也一直在困惑,西方音乐在上海年轻人中受到普遍欢迎,反而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民族音乐,好像观众群偏老龄化。我们想找到一个突破点,一个让更多观众能接受民族音乐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根据民乐特色“因地制宜”
第一个突破点是根据中国传统民乐崇尚的雅致氛围、乐器的独特音色推出了“玲珑国乐”系列音乐会。
每月第一个周日的下午2点,上海音乐厅“音乐立方”小厅内,一把二胡、一支竹笛、一张古筝等或两三合奏或精致独奏,展现小而美的雅致民乐空间。
步入“玲珑国乐”音乐会,观众宛如进入了一个小型“民乐博物馆”。演出前,“音乐立方”小厅区域内,观众即可发现传统民乐乐器的展示、乐器的制作,并亲身参与其中,例如老红木限量版流水式二胡和中阮、古筝小部件现场制作等。
音乐会的内容设置上,结合中国传统民乐器擅长独奏、合奏的音色特点,每一场都精心挑选两三乐器展开,如“两根弦的奇迹”聚焦胡琴主题,“何以笙箫默”则带观众领略中国传统吹管乐的魅力。为符合现代观众的赏乐习惯,音乐会的曲目每场设置“彩蛋”,运用时尚元素,改编当下热点,民乐版的迈克尔·杰克逊《犯罪高手》就是“彩蛋”成果之一。同时,每场音乐会并不仅仅是乐器表演,也会穿插关于乐器及乐曲的相关背景介绍。在音乐会结束后,艺术家与观众进行演后谈,交流乐器知识及民乐学习等问题。
从2015年10月起,在上海音乐厅小厅“音乐立方”共出演12场室内乐音乐会和1场大厅精选音乐会。第一季“玲珑国乐”音乐会观众人次3754位,其中31-35岁观众占25%,36-40岁观众占19%,20岁以下观众占18%,26-30岁观众占12%。12场音乐会共演奏曲目134首,演出形式满意度达100%,曲目安排满意度为97.06%。2016年11月25日,“玲珑国乐”在上海音乐厅大厅演出,把12场小厅演出的精华集中呈现给观众,上座率8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12场下来,玲珑国乐的票房在不断飙升,购票人群中除了原来喜欢民乐的老观众,还出现了相当比例的年轻观众以及老外观众。
不止“玲珑国乐”音乐会,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和“家庭音乐会”系列都会放入一定的民族音乐内容。方靓表示:“以家庭音乐会为例,每逢元宵、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我们会用民族乐器演奏民乐作品,现场教孩子们用彩泥制作琵琶等民族乐器,让这些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走近年轻人和儿童。”
第二个维度:为年轻人订制民乐的跨界创新
第二个突破点是,以民族音乐为导线,探索与其他艺术形式、门类的融合与跨界,发现民乐创新的无穷可能性。上海音乐厅2017第二季“乐∞”将视角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创新融合上。
3月份将上演的三场音乐会中,其中3月11日的“绘笙汇瑟——张梦演奏与作品音乐会”,通过中国古老民族乐器笙与电子乐、多媒体、打击乐、混合室内乐等多种跨界形式的融合,充分展现民族乐器笙的表现力;3月18日的“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音乐会版)——顾劼亭钢琴昆曲音乐会”,则把钢琴与昆曲相结合并融入戏剧中,用全新的方式来阐释东西方文化、古典与当代艺术的共融;3月25日的“古韵新弹——高博文和他的朋友们新评弹音乐会”以爵士乐的和声色彩、复合节奏和即兴演奏的方式为基调,让古老的评弹艺术与当代的世界音乐语言相互包容、倾听、对话。
这样的跨界创新,更多地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对传统音乐的关注。“时代在发展,观众越来越细分化,传统戏曲需要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多元玩法。”评弹名家高博文表示:“我们也一直在考虑,评弹的观众变得越来越老,但其实曲艺可以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我可以穿上传统大褂,在茶馆里和评弹的老观众说上三个小时;也可以在音乐厅为了年轻观众订制一堂这样的演出。”
三场演出中,最有可看性的或许是“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音乐会版)——顾劼亭钢琴昆曲音乐会”。整场音乐会分为四幕,诉说的是一个梦中梦——由女钢琴家扮演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在他的音乐中与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相遇。他们化作钢琴和昆曲,说浮生若梦,言年华似水。观众将在音乐会上领略昆曲《牡丹亭》中中国传统审美至高境界的精华段落和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沉默的教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金鱼》《冥想曲》《月光》等10首美妙的诗意的钢琴曲。
民乐室内乐研究学者张晓东表示:“多元化冲击的时代,怎样构建一种新的传统语汇,很重要。传统到新传统的模式,未来能够体现得更多,这种有效的模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自己的音乐。”着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一方面要有所坚守,一方面也要有所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在新的时代里面,获得一种新的生命活力。以地理位置而言,上海音乐厅像这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民乐如城市客厅的一束鲜花,这束鲜花,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