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彝红》亮相北京:传颂友谊的民族之歌
强大阵容演绎传奇故事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
珍珠和玛瑙在一起
火把和光明在一起
美酒和歌声在一起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大凉山彝族民间歌舞艺术文化积淀深厚,具有浓浓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凉山歌舞团从1956年成立以来,传承着大凉山优良的艺术气质,一直是中国彝民族舞台艺术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从上世纪50年代,反映凉山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历史飞跃的话剧《奴隶之歌》走进北京,到“三进中南海、四进大会堂”的演出,到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快乐的诺苏》,以及“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中国民族艺术之花”的赞誉。六十年来,凉山歌舞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和民族特色化道路。
“今天,《彝红》表达的是凉山民族文艺工作者历史使命的延续和民族责任的担当,抒发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四川凉山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民族艺术梦想的追求。正如“彝海结盟”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引领我们一样,《彝红》的创作生产,为新时期凉山歌舞团的艺术发展打开了一扇光亮的窗。”《彝红》出品人、凉山歌舞团党总支书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董事长刘康说。
一位业内人士观看后表示,《彝红》应该不是一台普通的舞台剧,应该不同于任何一台少数民族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作品,因为无论是从彝民族本身还是“彝海结盟”这一传奇历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彝红》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感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与魂,品味的是凉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为了将“彝海结盟”这段红色英雄传奇史诗般呈现于舞台,向观众展现一个即有主题思想、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艺术作品,《彝红》起用了强大的创作阵容。国家一级编剧、四川人艺艺术总监李亭任编剧、艺术总监,着名戏剧导演、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任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曹平任导演,四川人艺创作中心主任朱天天任副导演,四川通俗音乐协会主席刘党庆作曲,国家一级指挥唐青石任音乐总监、指挥,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童为列担岗舞美设计,解放军艺术学院舞美队队长周丹林任舞美总监,沈龙服装设计,吴玮灯光设计,宋多多音响设计。
据介绍,《彝红》近230人的演出团队除了两个特邀演员外,全部是凉山本土演员。演唱和表演由凉山歌舞团、五彩凉山艺术团完成,凉山交响乐团伴奏,大凉山合唱团担岗合唱。演员中80%以上都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演员,其中不乏有“凉山情歌王子”日沙尔体等大凉山德艺双馨的民族艺术家和众多的优秀青年演员,但他们都不是歌剧专业。从2014年1月的初次排练,到2015年大年初一启动的剧目升级排练,没有一个参加过专业歌剧表演技能培训的本土演员团队,完全从零开始,一步一一步走到今天,给观众和团队带来巨大的惊喜。
凉山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与凉山歌舞团在《彝红》项目的携手,为剧目创作发展的稳步前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彝红》的全国巡演和未来市场的拓展,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为此专门购买了货运和客运车辆,还开发了“彝红”系列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在2014年,《彝红》通过评审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了国家艺术基金成立后的首批受益者。
正如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所言:“民族歌剧《彝红》的成功出品,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地方重视和国家支持的有效配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应该成为地方文艺创作一个范例。”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