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作曲家如何创作一部中国民乐作品?古老民乐又如何奏出关于上海的当代乐章?6月28日晚,上海民族乐团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克里斯汀·约斯特创作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音乐会版。这是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共同委约克里斯汀·约斯特创作的民乐作品,用东方韵味、浦江明珠、伊甸园之桥、中华第一街、魅力外滩五个篇章展现当今的上海。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海报
外国作曲家眼里的别样上海
从2006年开始,“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外国作曲家写上海”项目曾先后邀约了24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创作以上海为主题的作品,出现了法国作曲家克里斯托夫·马拉特卡创作的唢呐协奏曲《上海》等优秀作品。近年来,也有外国作曲家自发创作上海主题的作品,比如爱沙尼亚裔音乐家克里斯蒂安·雅尔维的《上海奇梦》,今年2月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演,呈现上海“从黎明到午夜,一天24小时的循环”。
外国作曲家写上海的音乐作品,西洋交响乐形式居多。要完成《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这样的大部头中国民乐作品,对一个外国作曲家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选择约斯特创作《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是因为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约斯特2012年创作的《台北地平线》曾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全球首演。他还根据上海作家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创作了歌剧《心经》。2015年,他还创作了改编自张艺谋同名电影的歌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芭蕾舞剧《红楼梦》的音乐。
为了创作《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约斯特在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的帮助下,仔细了解了柳琴、二胡等民族乐器的音区和演奏技法。他说,很享受中国民乐的声音,这激发了他的创造力。今年年初作品第一次排练,约斯特在现场听到乐队的声场,觉得不可思议:这个乐队的声音充满魔力!
克里斯汀·约斯特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排练。
听完约斯特传来的第一个10分钟小样,罗小慈就很喜欢。“他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充满律动感和画面感。” 当整部作品完整呈现时,她惊喜地发现,约斯特能跳出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框架和束缚,赋予民族管弦乐队新的色彩。“我对他说,你上辈子一定是个中国人。”
用民乐捕捉当下的城市印象
开始创作前,约斯特曾一个人乘地铁在上海漫游,去南京路、城隍庙、外滩,去阅读和倾听上海。他说,《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想表达的,是他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上海城市景观:高楼大厦与种满梧桐的老街相邻,车水马龙与安静的弄堂共存。旧事物与新事物,喧嚣与宁静,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魅力之城。《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强有力的节奏推动生机勃勃的和声。它是一部史诗,一个传奇,也是一场生命的旅程。
罗小慈说:“笔墨当随时代,创作要表现当下、走进当代人的心里。用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太少了,其实民乐也可以离当代人的生活很近。我们希望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用它捕捉当下的上海,当下的生活。”
本月,上海民族乐团刚赴希腊演绎了原创作品《海上生民乐》,当地观众表示,演出突破了他们对中国民乐的想象。罗小慈说,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一直希望呈现民族音乐的国际表达和当代气质,于是有了《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这样的尝试。“中国民乐要更好地走向世界,不能自我束缚,要让全球更多人来一起来聆听和创作。”
此番《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音乐版预演中,约斯特将亲自指挥上海民族乐团,用音乐庆祝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11月,经历打磨修改后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将以完整面目在第19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首演。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