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民族之声

民族舞剧《孔子》赴港演出,传统之美动人心
时间:2017-07-29 10:37:05  来源:中新网  作者:姚远  

   伴着悠扬的古典音乐,巨大的“竹简”从天垂下,一席素衣的孔子缓缓走到舞台中央,或翻滚、或跳跃,或喜、或悲,或形单影只起舞、或慷慨激昂群舞,孔子生命中的一幕幕次第延展开来……

  7月1日、2日晚,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应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孔子》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精彩上演。《孔子》的舞台以篆刻着孔子经典语录的“竹简”作为布景核心视觉元素,随着背景推、拉、升、移,推动着舞台上的时间和空间流转。在恢弘的历史场景中,《孔子》通过“玉人舞”“幽兰操”“采薇舞”等舞蹈编排,串联起孔子参政进谏、周游列国、危困绝粮、弦歌幽兰、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重要人生篇章……

  《孔子》演出中掌声不断,谢幕时许多观众仍然依依不舍。尤其是1日的演出接近午夜才结束,热情的香港观众依然不肯离场,他们排起长队,签售、合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无论是音乐、舞美,还是表演,都太古典、太中国,太美了!”正在香港城市大学读研究生的支培是山西人,他小时候跳过拉丁舞,此次慕名而来观赏《孔子》,他说,“我们在香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样优秀的民族舞剧,看了《孔子》之后,我真的特别激动,被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舞蹈之美,深深折服。我以为民族舞的内涵更加深刻,更有味道。真心期待这样的演出常来!”

  《孔子》还为孔子和传统文化“吸粉无数”。“我之前听说过孔子,但没有认真了解过。今天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很激动,回去我就要把《论语》找来读一读!”香港人陈晓瑜眉飞色舞。

  观众的反响正切合了庆委会邀请《孔子》来港的初衷。庆委会执行主席郑耀棠表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进行传统文化普及、民族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都离不开孔子。“然而,与内地同根同脉的香港离开母体文化时间太久,现在很多人了解得少、认识得浅。”郑耀棠说,“舞剧《孔子》不仅传统底蕴深厚,而且艺术质量过硬,对香港群众来讲,是寓教于乐、打开了解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很好的钥匙,符合香港各界期待。”

  郑耀棠表示,“香港人接触到的交响乐、芭蕾舞等西方文艺形式更多,而传统文艺相对缺乏。即便本次交流安排在了红磡体育馆,能到现场的也只能有1.2万人。我们期待内地的优秀演出团体,将更多一流的传统文艺带过来。”

  “我从教科书上了解的孔子是一个大圣人,他严肃、中庸、思想深刻,和普通人是有距离的……不过看过《孔子》后,我觉得靠近了一个活泼泼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这让我在崇拜之外又多了几分亲近。”香港培训公司职员刘贺姗说。

  对此,本剧导演、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辛谈道,“孔子在人们心中往往高高在上、距离较远。但对我来讲,他的言谈举止很自然地渗透在我家庭的每个细节,我觉得他离我们很近。由此出发,我在剧中尤其想把人们压在孔子身上的过多的重负卸下来,我想展现的老祖宗是鲜活的、充满感情的。当然,还因为这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重现。”

  据了解,自2013年在北京首演之后,《孔子》已经在全世界进行了百场以上的巡演,每次都让观众惊叹不已。用演员的话来讲,“签名都签到手软”。《纽约时报》报道说:“90分钟舞蹈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

  “现在,民族舞剧越来越在国内外受到热捧,是因为大家都想看到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东西,也被这些特色文化深深吸引。”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说,“近来我们把创作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上,《小二黑结婚》《孔子》《赵氏孤儿》《昭君出塞》《国之瑰宝》《林徽因》等都是如此。这些作品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民族特色、承载国家形象。作为国家院团,我们也有义务以此凝聚炎黄子孙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梦想期待,也向世界展现民族的精神志气。”

  1. [内容来源:中新网]
  2. [内容作者:姚远]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