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颖儿崔亚楠
内容页头部banner

资讯前沿

1978-1985年,流行音乐的复兴和开拓——中国流行音乐40年回顾之一
时间:2018-09-29 09:26:3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40年来,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过繁荣与彷徨。 流行音乐的传唱,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留给我们太多的欢乐和回忆。

  着名词曲作家、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付林认为,按时间划分,40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五波:1978-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9年、2000-2010年以及2011-2018年。

  1978-198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称之为“非主流”“次主流”的流行音乐的复兴和开拓期,是革命歌曲、红色歌谣向流行民谣、流行歌曲转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以施光南为代表的肩负历史责任感的音乐家,写出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充满时代特点的抒情歌曲;王酩则以电影为载体写出《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一批优美动听的中国乡村伤情歌曲;王立平则以电视为载体写出《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牧羊曲》等脍炙人口的中国特有的乡村歌曲;谷建芬则以演出舞台为核心,写出《校园的早晨》《那就是我》《年轻朋友来相会》等校园歌曲。

  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新音乐人的强力冲击下,吕远、生茂、唐诃、铁源、魏群、金凤浩等老音乐家人也写出《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等时代主流歌曲。

  1979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并引进24轨立体声录音生产线,1982年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录音棚引进立体声录音系统,成为我国音乐生产的科技推动力。

  打开了门窗才会涌进新鲜空气。在港台、欧美音乐的影响下,李谷一、朱逢博、郑绪岚、蒋大为、董文华等国内主力名家也开始了“通俗民歌”的大胆尝试,本土流行音乐茁壮成长,带着强大的冲击力进军文化市场。在唱片(磁带)产业空前活跃以及演出舞台市场的推动下,流行音乐带着草根性挤向主流快车道。

  回顾1978-1985年的流行音乐榜单,这个时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复兴和重生时期,演唱以真声为主,创作以民谣体为主,乐队以电声为主,传播则以盒带为主,反映着都市、时尚、人文生态。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1980年元旦前夜,通俗民歌演唱代表人物李谷一演唱的《乡恋》(马靖华词/张丕基曲)轰动歌坛,她突破传统演唱,吸收了邓丽君、山口百惠的柔腔气声,让听众有了全新听觉认识,从此有了“通俗民歌”概念。

  由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马金星词/刘诗召曲)流传全国,她对传统唱法的反叛,返璞归真,平白自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事舞蹈专业的朱明瑛演唱的《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童星程琳演唱的《小螺号》(付林词/曲)和以演唱欧美乡村音乐着称的成方圆演唱的《虾球传》主题曲(马丁/曲),15岁姑娘朱晓琳演唱的《妈妈的吻》(付林词/谷建芬曲)旋律上口、贴近生活、感情真挚,被大众所喜爱。

  他们与缺少原创但是依赖港台歌曲而影响颇大的李玲玉、张行、张蔷、张蝶、赵莉、吴涤清、蔡妙甜、吕念祖、郁钧剑、段品章、张晓梅、王小菁、王方芳等歌手形成第一代歌星群,累计录制过上千万盒磁带专辑,活跃在大、小舞台上,形成流行乐坛灿烂风景。

  从当时的音乐环境来看,流行音乐的繁荣离不开歌手群体的壮大与唱片业的兴起,是立体声磁带的传播推动了流行音乐第一波!而王立平、王酩、谷建芬、张丕基、付林、刘诗召、小模、马丁、许镜清等作曲家,词作家陈晓光、王健、凯传等人也都促进了流行音乐创作,以及老音乐家时乐蒙、王昆等幕后推手也为中国流行音乐重生抒写新篇章。

  1. [内容来源: 新华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