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排片救不了文艺电影!
近日,继文艺片《百鸟朝凤》之后,8月中旬上线的自然题材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只有1.9%的首映排片率,进一步引发人们对艺术电影处境的思考和关注。
事实上,这些年,一拨又一拨好莱坞大片乐此不疲地在向中国观众抛出银幕“炸弹”,场景气势恢宏,特效炫酷,男主帅气女主性感,可是依然get不到观众的G点。是大众越来越挑剔难搞?未必,当电影市场混杂着大片与烂片的同时,还有一波类似小众的电影,比如说《大圣归来》、《人生》、《变脸》、《老井》。
对于院线、影院来说,票房固然很重要,但同为电影工作者,更应该尊重好电影,也更有让观众看到好电影的义务。一直以来,因为排片被扼杀的电影屡见不鲜,甚至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前有《钢的琴》、《逆光飞翔》,后有《闯入者》、《百鸟朝凤》……甚至《大圣归来》在上映之初的排片也不高,最后凭借“自来水”的力量才惊险逆袭。
不可否认,艺术电影本来就是小众市场,很多制作精美、高评分的艺术电影票房都很惨,如被称为暑期档文艺收尾的文艺片《喊山》,口碑尽管好,排片依然较少,它在票房斩获上自然也是很让人捏把汗,但这并不影响这些文艺片在影史的地位。院线经理首先考虑的是票房,不能指望院线经理放弃大众市场的收入、牺牲自己的利益给艺术电影排片让路。普通观众爱看的还是爆米花商业大片,也没什么可苛责的。
在如此浮躁的市场环境中,一流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对于电影已经不再重要。演员的人气和粉丝数量才被投资者看重,于是那些在真人秀节目中收获人气的明星开始担当电影主角,甚至干脆真人秀浓缩成电影走进影院,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怪状。
这种现状下,就算院线给文艺作品排片高一点,它的票房照样也难翻番,反而会激发那些看不成商业片的观众的愤怒情绪。排片救不了文艺电影一样,以“支持”的态度去看一部电影,本身也不符合电影传播的规律,观众是用好电影征服的,而不是以“捧场者”的角色去为一部电影站台。
很显然,当下文艺片无法获得市场空间,与整个电影行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文艺片要改变票房惨淡的处境,问题不在于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在于电影行业的发展格局,发展多元的电影市场,对于文艺片生存状况的改善至关重要。
近年来,不少业内人士尝试建立艺术影院,但因为政策框架、观众需求、观影文化以及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中国艺术院线发展较为缓慢。据2015年的报道,目前北京放映艺术电影的机构有BC 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卢米埃影城。但为了经营任务,艺术影院也会放映不少商业大片。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艺片的宣传和推广也非常重要。市场需要预热,也需要引导,文艺片同样需要放下高冷或者不屑的姿态,想方设法地去为自己吆喝。文艺片的底线要坚守,但是这并不代表不需要与时俱进。同样是讲故事,如何把时代、人物、事件放在更贴近当下和现实的背景之下,显得尤为重要。可能在前期创作的时候,只需要作稍许的改变或融合,与观众和市场对接的效果就会大有不同。
《百鸟朝凤》中有句台词:“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命把唢呐传承下去。”希望中国电影人也能有这种融到骨子里的职业操守,一方面对于艺术电影有关注、有扶持,另一方面推动艺术院线的早日建立。相信,随着中国电影不断走向成熟,未来必然有更多题材,更加多元的电影在这个市场中共存。而,单纯地将希望寄托于排片上,文艺电影是无法挣脱票房论调梏桎的。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