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体育

中国羽毛球走向辉煌的奠基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时间:2019-10-09 09:4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我回国后与当时的全国冠军交手,打了他个15∶0、15∶6。”被誉为新中国羽毛球事业“拓荒者”的王文教(见上图,新华社记者刘向阳摄)回忆道。差距如此悬殊,深深震撼了他,这促使当时年仅20岁的他下定决心离开印尼,回到祖国,为振兴祖国的羽毛球事业贡献力量。

当今的国际羽坛,中国队乃名副其实的主角。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的羽毛球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祖籍福建南安的王文教1933年出生于印尼,上世纪50年代初是印尼家喻户晓的羽毛球明星。1953年,王文教随印尼体育观摩团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四项球类运动会,正是这次比赛,让他意识到了中国羽球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巨大差距。

运动会结束后,王文教又随团赴沈阳、上海等多地参观,看到祖国上下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离开印尼、回归祖国的想法也悄悄地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可这又谈何容易!回国,意味着不仅要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已经取得的荣誉地位,而且要与生活在印尼的亲人们分别。“我妈妈不同意,她说,你要回去受苦。我跟她讲现在有变化,新中国跟旧中国不一样,我母亲不信,结果我还是要回来。”

1954年,王文教不顾印尼方面的阻拦和家人的反对,与搭档陈福寿等华侨青年一起,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为此,他们毅然签下了“永不回印尼”的保证书。

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王文教的命运,也让中国羽毛球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春天。回国之后,国家体委以王文教、陈福寿等为主,在中央体育学院成立羽毛球班,王文教担任教练和队长。训练设施的不足和物资匮乏,起初让王文教有些不适应。当时北京没有合适的场地,他就带着队员们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礼堂里训练。由于营养不够,王文教的腿部出现了浮肿。

“回来的时候需要粮票,没有粮票买不到东西。后来我妈妈知道我出现了浮肿,就寄了好多吃的给我。”王文教说,“当时我一回来,有6个月试用期,试用期间只有17块人民币,伙食费还要交9块,只剩下8块钱,后来我的自行车也都卖掉了。但这不算什么,因为我感觉年轻人怎么样都行,因为体育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1956年11月,福建省成立了我国第一支省级羽毛球队,随后上海、广东、天津、湖南、湖北等相继建队。两年后,随着中国羽毛球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成立羽毛球队。在此期间,全国性比赛也开始密集举行。王文教等人带回的先进打法和理念,犹如一颗“火种”呈燎原之势,使羽毛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伤病缠身的王文教逐渐淡出比赛,专心当教练。王文教曾因为“海外背景”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农村“改造”。直到1972年初,王文教从农村被调回北京,负责组建新的国家队。王文教重新回到钟爱的羽球世界,将国家队总教练的重担义无反顾地扛在肩上。

执教二十余载,王文教培养出一大批羽球人才:杨阳、赵剑华、李永波、田秉毅……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其执教期内,中国羽毛球队一共获得56个单打世界冠军和9个团体世界冠军。在这众多冠军中,让王文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82年率队参加在英国举行的汤姆斯杯,那也是1981年中国加入国际羽联后首次参加该项赛事。

“当时的决赛,我们第一天1∶3落后印尼,第二天打他们4∶1,总比分5∶4反败为胜。当时很自豪,感觉到我们能够为祖国争光,很不容易,觉得中国人非常了不起。”

两年后,中国女队又首次在尤伯杯中折桂,并由此开启了五连冠的征程。毫不夸张地说,王文教,就是中国羽毛球走向辉煌的奠基人,而“人民楷模”的称号正是对其几十年来心怀祖国、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

在得知获得这一称号后,王文教说:“感谢祖国惦记着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获得国家的认可我非常激动。”如今的王文教,虽然离开国家队一线多年,但他的爱国情怀、为国争光的精神,仍激励着中国羽毛球队年轻一代,向着中国体育新的辉煌前进。

  1. [内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