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辈唐从祥知青崔亚楠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戏曲

戏曲现代戏创作与“盐城现象”
时间:2018-08-20 07:44:3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之薇  

   说到戏曲现代戏创作,江苏盐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坐标,这不仅仅因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15届文华大奖《小镇》的编剧徐新华是盐城籍,更因为在盐城这个小小的地级市竟然长期以来有一支建制完备、新老接替、持续产出的编剧队伍。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姜邦彦、冯国才、贺寿光等,再到80年代开始创作,直至今天依旧创作力旺盛的陈明等,乃至于90年代正式步入编剧行的徐新华,再到进入21世纪的十年之后渐渐崭露头角的杨蓉等,这支打着“盐城制造”标签的戏曲编剧队伍竟然40年以来从没有断裂过。这在当今全国各地普遍戏曲编剧人才断档、优秀编剧稀缺的局面下委实罕见。于是,“盐城现象”一说在戏曲界不胫而走。

  “盐城现象”名与实

  凡是被冠以“现象”之名,往往是因为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超乎寻常的轰动效应而引人瞩目。“盐城现象”越来越被人关注,与近几年国内知名戏剧导演频繁介入盐城编剧的作品有一定关系,除了卢昂导演、徐新华编剧的淮剧《小镇》,还有韩剑英导演、杨蓉编剧的锡剧《三三》,张曼君导演、杨蓉编剧的京剧《青衣》,胡宗琪导演、陈明编剧的淮剧《送你过江》,以及张曼君导演、徐新华编剧的京剧《红军故事·半条棉被》等。毕竟,名导演可以让优秀的剧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另一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以盐城市剧目工作室为轴心职业编剧培养的体系化,剧本孕育孵化的制度化,造就了盐城40年不间断,更新换代不萎缩的编剧团队,最终成就了盐城编剧从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跃进。其实,好的剧本不断涌现才是“盐城现象”越来越被关注的实质。

  所以说到“盐城现象”,“盐城剧作家群”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界定。说实话,在今天将编剧、剧作家以地域捆绑来命名是少见的,而以一个城市命名则更为罕见。不过,如果之前“盐城剧作家群”这个概念因为编剧们影响力的局限性还有些牵强的话,那么现如今“盐城剧作家群”的声势正因为盐城编剧、剧作家们的创作已经不局限于江苏省内戏曲剧种,而变得越来越势不可当,其作品的影响力也正跃向全国。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在彼此个性的差异中有着最大的一致性,即:关注当下,探索戏曲现代戏创作。这恐怕才是“盐城现象”在今天最值得我们探讨的关键点。

  现代戏创作始终是个难题,尤其是在隐形束缚增多的当下。然而,盐城剧作家们创作的现代戏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能够异军突起?盐城的模式可以凭一朝一夕复制得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看似短时间内“井喷”的盐城剧作家们,实际上背靠的是当地长久积淀的现代戏创作传统。自1979年《打碗记》风靡全国,并被其他剧种争相移植,之后《奇婚记》(1985)《鸡毛蒜皮》(1989)《太阳花》(1995)《十品村官》(2002)《半车老师》(2011)《小镇》(2014)等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每一个阶段的盐城现代戏创作树立了标杆。而更早时期盐城就已经逐渐发展完备的小戏传统,更是现代戏创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阶段。

  素有“小戏之乡”美誉的盐城,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依托于当地淮剧剧种,表现当地人民生活、劳动、斗争题材的小戏创作就相当活跃。为基层群众写戏,为基层院团写戏一直以来即是盐城剧作者们的创作倾向,而小戏的宣教性、群艺性,以及乡土化特色则是大多数创作者们必经的创作轨迹,因为生活是他们创作的第一源泉。所以,谈这群扎根基层、熟悉百姓生活、熟悉剧团和剧种的盐城剧作家的创作,除了现代戏,最不能忽视的则是他们创作的民间立场、基层视角,这恐怕是透视“盐城现象”的两个重要关键词。

  1.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2. [内容作者:张之薇]
  3. [责任编辑:zha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