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戏剧创作和演出最繁荣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戏剧文化。北京更注重戏剧演出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国内一流的戏剧导演大部分都在北京,青年一代戏剧人才在创作上也更注重实验探索和艺术追求,作品第一追求口碑,第二才是票房;而上海则更侧重于市场性和商业性,戏剧创作和文化消费紧密相关,因此诞生了不少有着精准消费人群的类型性演出,例如都市情感类戏剧、白领戏剧、悬疑戏剧……尽管艺术水准上良莠不齐,题材也比较重复,但已经培养起了上海年轻人的演出文化消费习惯,具有比较好的商业运营模式。
因此,北京与上海两地的戏剧人,彼此之间的心理和态度都颇为微妙。北京既有些瞧不起上海戏剧的过于商业性,但又不得不羡慕上海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文化消费习惯;而上海一方面赞赏北京戏剧界艺术的创作态度和较高的创作水平,也一直觊觎北京更为广阔的市场。但一直以来,由于水土不服、口味不一等多方面原因,上海话剧到北京演出,往往口碑和票房都比较一般,反响平平。
不过,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戏剧交流一直处于非常密切的状态。基本上无论是国内原创,还是国外引进,大多数戏剧都会选择在这两个城市先后上演,无论是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样的国有院团,还是各种民间戏剧团体,都会将京沪两地作为最重要的演出阵地,因此两地的院团、演出商和剧场界都保持着非常友好合作的关系,也都非常关注双方对作品的反馈和意见。
正是基于北京与上海这种既存在差异互补,又都十分开放和包容、有着广泛的戏剧创作人群和观众人群的城市状态,因此一些有志于扩大影响力和市场范围的戏剧团队,早已向对方伸出了橄榄枝,并长期进行各种密切的合作。例如北京的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等,都早已在上海设立了基地,常年演出,在上海戏剧观众心中已有一席之地。而此次上海两家演出单位联手在北京驻场演出,没有选择之前并不被北京戏剧界看好的较为商业的“都市情感题材”和“白领戏剧”,而是选择了比较具有文学基础、兼顾艺术与商业,在上海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演出市场则处于稀缺空白的“悬疑剧”来打头炮,可谓深思熟虑,野心不小。不管怎样,对于观众来说,能够看到更多元更丰富的演出,当然是一件好事。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