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推广者,按说,笔者该对“国学热”欣喜若狂,该对质疑者口诛笔伐才是,但当笔者做了数百场讲座后,真实的心情却是——忧虑。因为,我们对国学其实有着太多的误读和偏见。
最先该弄明白的是:到底什么是国学?这个问题本来就长期存在争议。广义的国学的确应该将我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囊括其中。其实,对于咱老百姓来说,国学的准确定义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学国学。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请教过自己非常敬重的学者、历史学家谭继和先生。在谭先生给出的理由中,排在首位的居然是平平常常的四个字──待人接物!
我们目前的教育太强调分数和技能,可“如何与他人相处”却从未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人相处”首先即是子女与父母如何相处,然后是夫妻间如何相处,朋友同事间如何相处,上下级该如何相处,和不熟悉的人又该如何相处,这些哪样不重要呢?
而谭先生给出的另一条理由,也颇耐人寻味——修身养性。在这样一个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世界,“修身养性”难道不是我们该去学习的吗?除了学会和他人相处好之外,如何与自己相处好,这是多大的学问与智慧啊!
在和笔者所敬重的学者、语文教育家王丽女士谈及此问题时,她除了赞同谭先生所列理由之外,又加了一条,同样是四个字──安身立命。
笔者窃以为,以王老师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显然觉得若离开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的生命将一如浮萍般无根漂荡,真是既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该往何处去。
于是,笔者在做讲座时给出的学国学的理由即是:您想与周围人愉快相处吗?您想拥有更具幸福感的生活吗?您想让您的孩子拥有真正幸福智慧的人生吗?如果您想,来,学国学!
若一定要为国学下定义的话,笔者才疏学浅,也斗胆给国学做个解释——我所理解的国学,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释道为两翼,融合诸子百家,渗透所有文化艺术门类,不断被继承和发展的大学问和大智慧,乃是炎黄子孙数千年来以“孝悌”为根本,促进个体与群体、个体与自身、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目前要学国学,就该立足于这个意义上的国学经典——唐诗宋词当然也是国学,但首先该花工夫的应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礼记》《易经》《老子》等,如果您觉得太多、太难,不妨先把仅有1080字的《弟子规》作为学国学的敲门砖吧。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