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书家、侠客、神仙,这看似迥异的三种身份,却奇迹般地重叠于一人:他在艺术史中被尊为书画大家,留下了大批经典之作;他被梁羽生写进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塑造成肝胆侠客;他在民间被百姓供奉为普度苍生的神仙,妇孺皆知,“文章气节真仙骨,忠孝神仙本意图”。然而,这三种身份的交叠还不足以全面地概括他,这个人就是明清之际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明末清初,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重情重义的道学人物,他的事迹在地方县志、府志中记载寥寥,却在民间产生了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傅山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家学渊源与长期熏染使得傅山年少之时便饱读诗书,能书善画,后求学于山西提学袁继咸门下,颇得袁继咸青睐。傅山由此感念袁氏为师之恩,在后来袁氏被诬陷入狱后,变卖家产,联络数百人联名上疏,一路从山西步行至京城,为袁氏鸣冤,后经数月的争斗,终使袁继咸沉冤昭雪。这一事件也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节点,被称为傅山的第一次进京,也成为他侠肝义胆、真性真情的体现。1678年,康熙为了笼络亡明遗老,泯除这一群体的反清意识,令三品以上官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傅山被召进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这是傅山的第二次进京。傅山后来多次称病拒绝出仕,但康熙后来也为他授予了内阁中书的职务,但傅山依旧多次拒绝,不接受官职,这也是他刚正气节和忠于前朝铮铮铁骨的体现。
近日,由北京画院和山西博物院共同主办的“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进行展出,被称为是傅山的“第三次进京”。展览由“学问之妙莫过深”、“心懒手闲治迂事”、“一丘一壑画家禅”、“从来老笔不降钱”四个板块构成,汇集了山西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五家文博单位收藏的傅山书画精品近六十件套。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