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爱情故事,换上一身休闲装,“90后”许达妮走下舞台,便又从古代才女变回了现代时尚女生。许达妮是厦门市南乐团的一名演员,她的祖父也是一位南音演员,但许达妮说,两代人的南音,已经有了诸多的创新和变化。
8月4日,“90后”许达妮(右)在台上表演南音清唱剧《金石吟》。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2009年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南音,是中国四大古乐之一,已有千年历史。厦门市南乐团,也不“年轻”,已有60多年历史,是中国目前仅有两个专业南音表演团体之一。
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的厦门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说,虽然也曾有过“跌跌撞撞”、发展艰辛的岁月,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勇于开拓,一直是古老南音和南乐团努力的方向。
许达妮记得,祖父一代演出时,南音是标准的“四菜一汤”——唱者站中央,乐器在四周。但在她担纲的清唱剧《金石吟》中,许达妮扮演的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起,有了更多的互动舞台动作,来展现两人的伉俪深情,“当然这些动作要细腻、小巧,不能破坏了气氛。”
杨雪莉也说,过去,南音比较接近室内乐;而通过在舞台上的发展,增添了乐舞,这些“跨界”尝试,让南音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了。
8月4日,厦门市南乐团演员在舞台丝幕后表演清唱剧《金石吟》。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在《金石吟》等近年来新创的剧目中,厦门市南乐团还尝试着在南音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加入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等。许达妮说,通过配乐上的创新,她感觉到“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饱满。”
在舞台空间上,厦门市南乐团也于今年初完成了对演出场所——南音阁舞台的改造,在声、光、电等设施上提高配置,丰富南音的审美效果。凡此种种,都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古老的南音。
全新的不但有技术,还有“人”。在《金石吟》中,不仅仅是许达妮,饰演赵明诚的潘文龙也是一位“90后”,两人挑大梁演出的《金石吟》,已经在福建省艺术节上获得了表演奖一等奖。
杨雪莉告诉记者,许达妮这一批年轻演员,是厦门市南乐团和厦门艺术学校联合办学,派驻顶尖师资参与南音教学培养出来的;如今他们已经崭露头角,在很多赛事中屡创佳绩。
不仅如此,厦门市南乐团还成立了培训基地,并走进校园进行公益演出,夯实南音传承普及基础,为南音传承发展培育更多后继人才。
8月4日,在厦门市中山公园“南音阁”,南乐团年轻演员在表演曲目《八骏马》。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不断创新的南音,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新观众。近年来,厦门市南乐团一年要进行两百多场公益演出,观众不再局限于年长老人;在南音阁的观众席上,有了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
厦门市南乐团的“粉丝”还进一步扩展到海外。今年来,厦门市南乐团先后出访港澳台地区和法国、新西兰、捷克、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不过,杨雪莉也强调,“新”终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古”。
近年来,厦门市南乐团通过研发电脑录谱软件,将南音传统的“工乂谱”成功输入电脑。“过去南音乐谱以手抄为主,难免有差异”,杨雪莉说,通过电脑记谱,厦门市南乐团整理出厚厚的《南音古曲选集》,为南音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详尽的南音工具书,也进一步规范了厦门流派的唱腔曲谱。
厦门市南乐团也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演出时提供给观众扫描关注,用时尚的方式和爱好者互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雪莉也没有忘记提醒记者“扫一扫”,她说,通过微信公众号,不但能了解到乐团的演出信息,也能了解到丰富的南音知识。
千年古乐,文脉传承不息,南乐在厦门唱出越来越多的“新”声。(完)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