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白话易经

一种流淌着的民俗文化——读《桐城谚语集锦》
时间:2016-07-05 08:56:42  来源:国学网  作者:韩进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桐城矗立于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点上,其文化价值的时代性、开放性、局限性,都袒露在历史变革的风口浪尖,任由时光洗涤,形成大雅大俗两条文化清流,其大雅早已登堂入室,如桐城诗文贵为上宾,其大俗仍然隐匿民间,由桐城谚语可见一斑。

  桐城谚语如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是流淌着的民俗文化,口耳相授,代代相传,不仅体现了桐城人的诗性智慧,更有一种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的劝勉作用。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王章豹教授历时三载,搜集抢救约3万条,并择其精华辑成《桐城谚语集锦》,分文教、礼俗、民生、家庭、劝诫、讽颂、事理、工商、农事、气象、歇后语等11篇46类8040条,更对60%的谚语进行考据释义,又附有120多幅照片和《桐城方言注释》,洋洋50万字,由此打开了桐城文化最独特的窗口,让人了解到桐城文化的丰富性、人民性、包容性,其中体现出的“爱之魂、孝之道、书之香、诗之性”,应该得到关注。

  桐城文化始于唐代,成名于宋代,崛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成为清代的正统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主流意识强,有着一脉相承的爱国爱家情感。如清代文学家姚莹所言:“视天下国家之事,皆如己事”,也有革命家吴芝瑛拍案而起,“大哉中国岂无人,一怒能叫四海惊”,更有“方东树立论禁鸦片——忧国忧民”。即便远离故土、侨居巴黎的画家潘玉良,也以诗明志,“身处繁华界,心系故国情,何日飞故里,不做寄篱人”。在桐城人的情感里,爱国爱家是统一的,这就是桐城人爱的哲学,也是桐城文化之魂。

  桐城人认为,孝是感恩之心,“吃饭不忘牛辛苦,养儿方知父母恩”“远处求神,不如孝敬上人”;孝是和谐之源,“家严儿学好,子孝父心宽”“疼着别人子,自己才有儿”;孝有轻重之分,“国事重于家事,国孝大于家孝”。桐城人对读书有着更为深刻广泛的体味,“山要绿化,人要文化”“庄稼爱粪香,读书爱书香”“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保家莫如择友,求名最好读书”。在桐城人的人生观里,“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就是清代桐城派为何能传承六七代,统治200余年,桐城文化至今仍然有着影响力的文化之根、历史之源。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桐城文化,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的主流价值观,某种意义上,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同时孕育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胚芽。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谚语,以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贴近大众的通俗性,不仅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吸纳先进文化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更经过自我革新,实现了自我发展,如今自成溪流,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活的生命力,融进了当代生活。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 [内容来源:国学网]
  2. [内容作者:韩进]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