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国学摘要:花木兰被传颂千古 全凭一首有趣的诗
时间:2016-03-18 12:27:21  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中国电视文艺网  

  提到中国古代的女战斗英雄,必提到三个人:一是花木兰,一是穆桂英,一是梁红玉。这三人当中,梁红玉最靠谱,因为她确确实实和老公韩世忠一起指挥了黄天荡战役,大败金兵。穆桂英则只是一个存在于“杨门女将”里的传说。至于花木兰,不是子虚乌有,但原型已经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而且花木兰并不像梁红玉、秦良玉或冼夫人那样,有史书记载的具体战功。然而,花木兰却成为女英雄的代名词,其使用频率高于其他同类女性,为什么呢?这要感谢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的成功。在历史上取得赫赫战功的人物未必能在民间享有高知名度,因为如果运气不够好,没有文学作品为其传扬,那么,他或者她也会寂寂无闻。

  花木兰英名远扬千古,很大部分得力于《木兰诗》,《木兰诗》不只是写在纸上,还口口传颂,有点民歌的味道。诗歌只有朗朗上口了,乡亲们才乐意传,才乐意听。因此,它不能啰嗦,不能有繁缛枯燥的交代,你看它一开头就是北方人民熟悉的生产活动——纺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篇就将人们的眼球带入熟悉的场景。

  这就叫细节描写,而且必须是大家熟悉的细节,要接地气。接下来写木兰从军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何从交代?很简单,通过四个方向的四种购买活动就囊括了,不仅生动,而且明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民间诗歌的长处就在这里,诸多的琐碎繁杂,几句排比就搞掂了。从军路上的单调枯燥和惶恐怎么交代,也容易,“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边,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难舍之情,旅途辛苦,都在两句呼唤中。

  木兰姑娘打了那么多年仗,参加过什么战役,斩杀过多少敌人,用了什么战略战术,听众才难得管那么多,他们要的是简洁和细节:一者无非起居和衣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二者无非就是生与死,归来与不归,“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这些就够了。说复杂了,没人有耐心听。

  木兰以女儿身冒充男儿,在军中是怎么隐瞒过去的呢?说起来可复杂了,民间艺术有个长处,善于打比方,就用雄兔雌兔来说事,北方的居民大多见过野兔,一听就明白,还会心一笑。

  要传颂人物和事迹,简单明了、生动有趣最好,复杂了反而成为障碍,“木兰诗”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1. [内容来源:中国日报]
  2. [内容作者:中国电视文艺网]
  3. [责任编辑:ta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