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学之韵

清代故宫防火四大秘诀:避雷针原来装在这(图)
时间:2017-08-28 17:33:30  来源:凤凰网  作者:李志明  

   

 

  故宫(资料图)

  故宫建于1416年,至今已600多年,共发生过80多次火灾,其中重大火灾20余次。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共24位皇帝在故宫中居住过,可从火灾数量看,明代明显多于清代。

  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火灾数量尤其多,嘉靖当政45年,发生火灾14起,平均每3.2年便有一起,而清代康熙朝时,61年只发生了一起。

  首先,明代故宫格局更密集。嘉靖皇帝曾说:“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嘉靖虽指示被火灾焚毁的房屋不必重建,尽可能留出空地,但推行不力。李自成兵败北京时,将故宫中许多建筑焚毁。清朝重建时,则更多考虑了防火因素,设置了防火墙、隔火殿等。

  其次,清代管理更严格。明代很多次火灾是因宫内太监放鞭炮造成的,清代顺治时,也曾因宫女吸烟引燃绳堆,烧毁绳子3万多斤,炮车200余辆及仓库120多间。康熙时,御膳房太监用火不慎,烧毁了太和殿,康熙命令将6人斩首,通过严刑峻法,震慑了手下人。

  其三,清代注意使用避雷装置。明代雷击引发故宫火灾多达16起,清代则在故宫中安装了类似避雷针的装置,康熙年间来中国的法国人戴马甘曾记述说:“中国屋脊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不过,当时人不太懂避雷针的原理,所以清代依然有雷击引发火灾的个案。

  其四,救火科技更成熟。清代故宫配置了大量激筒(又称唧筒),利用活塞原理,将水射向火焰,又称“水铳”,特别是西方传教士邓玉函参与了设计,这种“水铳”效果奇佳,所谓“但有此器则五六人可代数百人之用,又不空费一滴水,不拘多高多远,皆可立到,有似大雨喷空,无处不沾,不但可灭已焰之火,仍可预阻未燃之火”。据史料记载,“顺治初,唐某得水龙之制于日本”,成为故宫中消防利器。

  宫殿建筑中大都采用粗梁胖柱,其意思就是它的承载能力要远远大于规范要求的,一般构件只用了承载能力的30%-40%。其优点是即使着火,也能支撑相当长的时间,给扑救赢得时间。

  1987年8月,故宫内景阳宫因雷击起火,由于扑救不得法,延烧了3个小时,可燃烧中心雷公柱直径仅损失1/4,殿内主要承重构件损伤深度均不足5厘米。有老消防员指出,传统宫殿是重檐结构,防水效果极佳,外部怎样喷水都难进入,必须带水枪入屋内扑救。刚开始救火时,曾有故宫工作人员指出这一点,却未得到重视,结果白白耽误了3个小时,好在大殿未发生垮塌。而2008年韩国崇礼门发生大火时,消防人员因不了解相关知识,致其被焚毁,令人惋惜。

  1. [内容来源:凤凰网]
  2. [内容作者:李志明]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