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临近结束,各路线下培训机构大多已赚的盆满钵满,但家长们的抱怨声却不绝于耳,“名师被过度包装”、“班课费用与师资严重不符”等问题凸显,可见“学生易得,名师难求”仍是中国教育当下难解的命题。
那么为何名师生产力如此匮乏?中国最优秀的老师究竟都去了哪里?最优质的教学内容要靠什么来产生?
传统模式陷“标准化”窠臼 老师易成牺牲品
从暑期火爆的培训市场可以看出,线下传统教育机构,圈住了大批当地的师资资源。但在传统模式下,老师群体却普遍被“标准化”,失去了成为名师的成长空间。
首先线下传统教育机构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决定了要把招生及教学流程标准化,以便于扩建校区、多收学生,同时减少和弱化一切无法复制的要素,而“老师”是最难复制的部分。所以有意无意间就是要将其作用弱化到最低,将影响力降到最低,以此控制老师的议价能力,才能将师资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同时还能避免由于家长过于关注老师而指定老师影响机构的标准化排课。
其次,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老师一旦形成号召力变成名师,辐射面是巨大的,机构或平台对于学生的粘性变弱,名师很容易另立门户,跳槽出走或者外流其他机构平台。所以,传统教育模式中都会用品质均衡有保障的师资来替代一骑绝尘式的名师,降低对于名师资源的依赖。
同时很多主打个性化教育的线下机构还会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前置的咨询师和后置的学管师等角色,分散老师的核心影响力,忽视老师的个人价值。当老师逐步被边缘化后,已经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优劣势和补课需求,只能提供没有针对性的标准化产品,单纯的成为了教学课程的“代言人”。久而久之,老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互动沟通力,以及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成长驱动力都会慢慢减弱,最终影响老师群体整体教学水平的进步和提升。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