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对话名师

郑海荣研究员:中国“磁共振” 因他名声大振
时间:2017-09-08 14:25:11  来源:科学网  作者:喻思南  

   

 

  “如果留在美国,我也能当教授带学生,但难有机会带领上百人团队,把研究成果高效地转化为造福民众健康的产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海荣(上图。资料照片)说,“现在不少国际同行都非常羡慕我们。”

  2007年底回国,郑海荣带领团队把我国在多功能超声、高场磁共振等领域的研究技术推向了新阶段,成为我国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其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让超声能“看病”还能“治病”

  2002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郑海荣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继续深造。从材料学向多学科交叉的医学成像领域转型,郑海荣克服了跨学科转型的阵痛,4年后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完成一年多博士后研究后,郑海荣很快决定回国发展。“我想做点事情,回国是自然而然的。”回国后郑海荣开始独立研究,摸索一阵后,他很快启动了第一个技术产业化项目——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肝硬化检测仪。

  “临床上,超声主要用于做B超成像检查,但其实超声奇特的力学效应,还能衍生出很多神奇的功能。”郑海荣说。

  郑海荣介绍,我国有将近1亿的肝病病毒携带者和数百万乳腺癌患者,借助超声波的力学效应弹性成像方法,不仅不会对受检者造成创伤,还能观察到肝纤维化及硬化、乳腺肿瘤发展过程中杨氏模量的细微变化情况。目前,郑海荣团队研发的多种型号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转移至多家企业,并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进入数百家医院使用。

  进一步研究,郑海荣发现超声的力学效应还能用于“搬运”,即可以精确实现远程搬运和操控药物或细胞。这样超声不仅能“看病”,还能“治病”。他凭借在“超声辐射力成像与操控搬运”上的一系列发现和创新,于2014年获得了着名的“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国内磁共振设备研究的中坚

  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是重大疾病诊断的核心设备依靠,却是我国医疗产业的薄弱领域,因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把它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2007年一回国,郑海荣就受命组建了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并着手高端磁共振技术的研发。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郑海荣领导的医学影像团队从无到有,已壮大到150多人,成为国内磁共振及超声成像技术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此前,全球只有少数几家医疗设备巨头垄断生产高端的人体磁共振产品,在我国市场每台设备动辄几千万元,患者检查成本很高,很多老百姓用不起。

  郑海荣团队自2010年以来就与我国联影医疗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发展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设备。经过院企5年联合攻关,2015年联影公司终于推出了我国首台国产3.0T磁共振成像仪,其中多项特色核心技术就来自郑海荣领导的成像团队。目前,国产3.0T磁共振设备已经在包括解放军总医院、鼓楼医院在内的一批知名医院使用。

  学术引领 服务产业

  郑海荣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7日 04 版)

  回国10年,也是国家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10年。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尤其需要能创造价值的创新活动。做研究不是凑学术热闹,也不只是发学术论文,而是要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用,或解决科学问题,或带动解决产业、临床中的问题。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理念也是一直强调“学术引领、服务产业”,没有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转化割裂分开,我和团队能做出一些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既要富有激情投身技术创新,又要带着浓厚感情促进技术转化、服务企业需求,这显然离不开学术研究和产业创新链条融合的新模式提供的保障和支持。

  10年来,我国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日渐成型,科技投入越来越多、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努力抓住机遇,为国家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1. [内容来源:科学网]
  2. [内容作者:喻思南]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