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跟随全区各界紧锣密鼓实现中国梦的震撼号角,孙志忠——这位乌兰察布地区艺术界的艺苑之花,用他对艺术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倾心执着,带领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校全体师生坚持“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传承、借鉴、创新、繁荣”和“合格加特色”的教学理念。如雄鹰翱翔、大雁展翅一路高歌猛进,阔进前行,在艺术界展现无限魅力。
创业维艰执着拼搏
孙志忠,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国家一级演员,音乐高级讲师。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理事,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乌兰察布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乌兰察布市管弦乐学会会长。内蒙古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内蒙古第九届青联委员。
初见孙志忠,或许是多年艺术魅力的熏陶和感染,年届中年的他举手投足间仍有年轻人般的意气风发,朝气蓬勃,谈话中不时爆发出爽朗、开怀的笑声。谈起工作,他激情澎湃,向我们娓娓道来: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是乌兰察布地区唯一一所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专业学校,也是他的母校,由于专业水平成绩突出,领导能力方面才华展露,他在众多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于上世界九十年代初被任命为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校长。上任后,面对学校生源短缺、教职员工人浮于事、学校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资金不足的困难局面,他不辱使命,大刀阔斧进行整改。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他倡导下,通过整合分流教职员工、扩大招生人数,积累并自筹资金,大胆投入,从而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在他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一座新型现代化的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学校软硬件设施齐备,并凝聚了一批敬业爱岗、专业过硬的精英师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几百人猛增到上千人,学校的知名度享誉乌兰察布市。
民族艺术特色鲜明
聪明智慧的蒙古民族以它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灿烂多姿的民族艺术、能歌善舞的独特魅力如璀璨明珠经久不衰地绽放于中国历史舞台。乌兰察布市是察哈尔蒙古部族、杜尔伯特蒙古族部族生活的地方,乌兰察布民间艺术是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从乌兰察布民族艺术学校建校以来,就特别重视民族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将察哈尔和杜尔伯特蒙古族长、短调民歌,民族舞蹈,马头琴及东路二人台戏曲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专业来抓。
孙志忠不仅热爱教育事业,更善于挖掘民间艺术,粗犷豪放的马头琴是古老蒙古部族的品牌艺术,也是民族艺校办好特色专业的亮点之一。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乌兰察布民族艺校于2005年成立了“乌兰察布国际马头琴艺术学校”,聘请着名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担任名誉校长和客座教授,聘请国际马头琴学会秘书长、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陈·巴雅尔在校长期执教。多年来已培养马头琴学生700余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很多学生被高等艺术学院校破格录取,也有许多学生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赴蒙古、日本、新加坡等国演出,把悠扬动听的马头琴艺术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同时孙校长带领他的团队荣幸地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巡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及全市大型演出活动,马头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校学生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不仅是马头琴艺术,被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特别钟情的另一民间戏曲“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的又一特色艺术。从1980建校起,学校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东路二人台戏曲,这一专业的开设,填补了我国地方戏曲教育史的空白,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振兴和推动东路二人台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他遍访名师,招贤纳士。心诚则灵,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武利平于2005年经中国文联批准,在艺校开办首届“朝霞工程—武利平二人台明星班”,目前已开办三届,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明智之举为东路二人台的发扬光大奠定坚实基础并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如今东路二人台如日中升,蓬勃发展。毕业生遍布蒙、晋、冀各级艺术团体,许多学生学有所长,事业有成,或梅花奖获奖者,或全国“五个一工程”获奖者,首届二人台专业毕业生冯来锁于2009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明星班学生刘坤等表演的二人台《拜大年》,在2011年全国校园文艺汇演中获金奖。
同时民族艺校的另一特色——民族舞蹈专业,经过他及师生的潜心研究及不断进取,在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舞蹈专业师生曾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演出及山西省朔州市文化节表演、鄂尔多斯首届那达慕大会暨乌兰察布历届马铃薯节、春节联欢晚会等演出活动。在2011年第五届华北五省区舞蹈大赛、第七届全国青少年人才选拔大赛中,民族艺术学校的师生多人多次荣获金、银、铜奖。由此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教学热情,提升了教学水平以及对这一特殊专业的极大兴趣。
艺术人才创新开拓
孙志忠清醒地意识到,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校肩负着乌兰察布地区乃至整个内蒙古艺术人才的培养,责任重大,使命神圣。艺术人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产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艺术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出路,艺术市场是检验艺术人才的试金石。
思路决定出路,面向社会需求,采取学历教育与艺术培训双管齐下的办学模式,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是他和艺校领导的又一开拓性思路。为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应各民族人民群众审美教育的需求,着重培养满足群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旅游等产业急需的适用性人才;体现艺术特色品牌的特殊性人才;引领艺术方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懂艺术、懂管理的服务型人才;填补幼儿、中小学及艺术素质教育空白的普及型人才。
本着对国家、社会、学生负责、培养全面、优秀、合格艺术人才,他及学校师生始终坚持艺术创新、繁荣的观念,并倡导做好:鼓励教师、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良好习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各种艺术构想自由奔放,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学环境;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推进分层教学;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艺术演出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高。最终为社会输送素质全面、内涵丰富的精品艺术人才。这种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开拓性举措使艺校师生受益匪浅,令社会各界交口称赞。
德艺双馨梦想飞扬
对艺术充满无限激情,对教育事业全新投入的他,这些年来率领艺校师生,在艺术教育领域发奋拼搏、摸爬滚打。令他欣慰的是,付出了艰辛也收获了荣誉:师生们在全国、全区、全市各类大奖赛中,捧回了180多枚金灿灿的奖杯,其中国家级一等奖6项、优秀奖4项;自治区及一等奖18项、二等奖26项;部分师生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4篇;特别是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艺术专业学校,成为迄今为止在自治区艺术类院校中少数享此殊荣的学校之一。
面对荣誉,他并没有止步,对乌兰察布民族艺校未来发展早已胸有成竹,在他的倡议下,一个中心、两轮驱动、三个突破、四个提高的发展模式带着艺校人的梦想和追求闪亮出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是学校办学的宗旨,也是对一个中心的诠释;学历教育和创办各类非学历培训班是两轮驱动的集中表现;办学规模、办学形式、教学管理体现三个突破;教师队伍素质、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社会信誉是四个提高的完美解释。
对艺术充满无限激情,对教育事业全心投入的孙校长兴致勃勃地倾述他的艺术梦、人才梦、中国梦:携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全体师生认真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不负众望,立足民族艺校,放眼未来,力争“创建一流院校,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多出艺术人才,多出艺术精品,多为人民演出,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实现富区强国之梦。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