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对话名师

院士献策内蒙古发展:一马当先七十载后如何再谱新篇
时间:2017-08-18 15:40:49  来源:科学网  作者:陆琦  

   时隔十年,两院院士李德仁近日再次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十年前来这儿讲数字城市,今天在这儿讨论智慧城市,希望能够推动乌海及内蒙古的智慧城市建设。”

  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20位院士、百余位专家学者走进乌海,参加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办的第九期钱学森论坛,为内蒙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转型发展选对路

  黄河进入内蒙古流经的第一座城市便是乌海。

  “先有矿,后有市。”乌海市长高世宏这样介绍这座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被誉为“乌金之海”的乌海,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保有储量42亿吨,其中焦煤储量24亿吨,占内蒙古的60%,是我国重要的焦煤基地。

  “煤化工不是没有前途,而是要选择好煤化工的发展路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认为,煤化工的前途必从能源制备向高附加值产品制备转化。

  他给乌海发展支招——以煤化工、能源化工作为跳板,促使整体经济腾飞。作为煤化工大省的内蒙古,亦是如此。

  如今,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乌海立足实际,在延伸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坚定实施产业多元发展战略,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资源型城市要转型发展,一定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有条件的也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文锋表示,对乌海而言,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完全契合区域比较优势。

  他建议,以军民融合创新为抓手,带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理念的综合投入,围绕高新科技、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发展协作攻关,从而支撑转型发展。

  五化融合后居上

  黄河穿城而过,给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带来无限生机。可谁曾想,过去的乌海植被稀少、荒无人烟,人们常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来描述这里恶劣的生态环境。

  “大漠出平湖,沙海变绿洲。”李德仁感叹十年间乌海的巨变,“一个‘沙漠绿洲’型城市正崛起于中国西部。”

  在丁文锋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成功地发挥了后发优势。

  “相对于先发而言,后发的优势在于可以少走弯路,利用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丁文锋说,“从区域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后发意味着年轻、潜力、机会和生命力。”

  他建议,内蒙古要积极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融合”发展。整合利用区内外资源,瞄准先进技术,重视信息化时代特征和要求,扭住信息网络经济发展这一“牛鼻子”,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产业。

  据了解,乌海建立了内蒙古首个“智慧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力院士专家智力优势,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创新、难题破解、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

  “智慧城市对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智慧管理和对大众的智能服务具有广泛的前景,从而使得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李德仁说。

  军民融合创新篇

  70年来,内蒙古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自治区各族群众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跨越。

  “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不断谱写民族区域自治的新篇章,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离不开思想的先导、战略的布局。”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说。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对此,国防大学教授刘晋豫认为,应以“站在月亮上看地球”的眼界,大思路、大手笔来谋划内蒙古的发展,对“时与势”清醒洞察,对“安与危”深谋远虑。

  不容否认,边疆民族地区常常地域十分辽阔、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边疆安全形势严峻与边防建设力量薄弱的矛盾始终存在。

  “只有军民融合、一体联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边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协同配合。”薛惠锋说。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表示,将以系统思维谋划军民融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推动军民融合,打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军民融合产生强大“效益合力”,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力量。

  1. [内容来源:科学网]
  2. [内容作者:陆琦]
  3. [责任编辑:WB003]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