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一场历时近两个月、竞争激烈的全省名师、名校长pk赛落幕。经过全国知名专家的多轮评审,全省共200人入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济南市共有17人上榜。在这份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教育家”种子名单中,市中区有5人入选,其中3人入选“齐鲁名校长”、2人入选“齐鲁名师”,入围人数居济南市各区县首位。
是什么让市中区的教师、校长在全市教师、校长队伍中独树一帜?是命运垂青还是日积月累的勃发?在这场交叉着第三方评审、盲审、会审等多种评审方式下的角逐,拼的只能是硬碰硬的实力,市中教育人正是用不折不扣的真本事打赢了这场晋级赛。
风景这边独好,揭示的是市中区多年来狠抓教师及干部队伍的不懈追求。从成立名校长工作室到建立五大高校培训基地,从校长高级研修班到教师专业化培训,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一场场由内而外的蜕变,驱动着市中区一批批教师、校长走向了名师、名校长之路。
“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谁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找到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市中区教育局负责人说。市中教育牢牢抓住了“人”这个核心,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坚持推进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全区教育发展的内生力。
造就一批教育家让教育家办学回归
“学校如何实现自主发展”“如何让办学理念落地”“如何细化育人目标”“如何构建课程体系”“校长该如何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5月6日上午9点,一场围绕“提升学校自主发展力”的头脑风暴在市中区教育局展开。
12位来自城郊学校的小学校长,带着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学成归来后对教育的新理解和认识,与市中名校长工作室内的4位名校长,进行了激烈讨论。从抛问题到理思路,最后到破瓶颈,大家抢着发言,3个小时过去了,仍意犹未尽,在思想碰撞中把在外学到的东西内化、升华,并付诸实践。
像这种校长之间关于办校、治学理念的分享与对话,在市中区已经司空见惯。
校长是学校的“领头羊”,校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前景。为发挥名校长带动辐射作用,2008年,市中区成立名校长工作室,由王泽贤、烟文英等7名校长组成。目前已先后有40余位校长拜名校长为师,潜心学习治校、治学经验。
8年时间,名校长工作室成员走进不同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研讨、交流,通过名校长们的理念引领、实践指导,使校长们在切磋中互补,在交流中提升。
除了挖掘身边资源,市中区还放眼全国,为校长们量身打造了“校长导师团”,邀请李希贵、郑杰、李振村、边玉芳、毛振明等多位享誉全国的教育“大咖”组成“专家团队”,招收30余名校长为“徒弟”,让市中区的校长们能用全国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
为引领校长走向专业发展,市中区还举办“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班”“专业标准下的校长发展”高级研修班,为实现“教育家办学”打下专业基础。他们还与上海郑杰工作室展开项目合作,除了对校长们进行分层次培训,还联系全国教育改革先进地区,带着校长们进行论坛交流、进行学术研究,使校长们在与各地校长的交流学习中切实得到了历练。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随着市中教育的不断发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市中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壤下,教师成长的“天花板”被打破。
市中教育人深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才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不竭的源泉。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教师“全员大练基本功”,到21世纪初实施的“教师发展工程”“教师学研共同体建设工程”,再到当今的“名师工程”,市中区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互动式的研修与提高局面,组建起一批以教育科研群落、名师工作室、书友会等为代表的“学研型组织”,涌现出一大批有思想、有内涵、有朝气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区在名师培养上已形成“新苗-新秀-骨干-风格-功勋”教师梯次培养及“双首席、双十佳”名师引领机制。
2015年是市中教育的“人才培养年”,市中区建立了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浙大5所高校师训基地,构建起人才培养的高地,老师随时可以到高校“充电”。据介绍,市中区每年都会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让他们学习最前沿的教育动向,了解教育究竟往哪里走,做教育最接地气的事情。截至目前,这5所基地累计培训干部教师2000余人次,全区城郊教师、城区骨干教师基本实现全员轮训。
此外,市中区还建立了自己的“本土名师、后备干部培养库”,确定了60位骨干教师为名师培养人选,安排他们到高校进行脱岗培训,公开选拔30余名优秀教师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并择优派驻新建校、薄弱校、城郊校挂职,在管理岗位上进行锻炼与培养。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土生土长”的教育专家,引领各教育集团的高位内涵发展。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