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致敬贝聿铭丨知道一切、善于提纯,于是他超越了时代
时间:2019-05-18 20:37:5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  

   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种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上,那些作品与时代和文化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回首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回味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博学多识又擅长吸收、提纯各种优秀艺术表现形式,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被世人称赞和铭记。

  种子萌芽 初出茅庐

  上世纪20年代,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贝聿铭正用孩童的目光观察着园林。或许就是从那时起,“建筑”在他心中播下了种子。

  1948年,贝聿铭走出学术的象牙塔。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这个中国人,就是贝聿铭。

  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且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联手,可谓相得益彰。贝聿铭为他心中的那粒种子,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和基肥,开启了建筑“实操”阶段。

 

  两人合作达12年之久。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自立门户 名声大噪

  1960年,贝聿铭自立门户,开始独立创业。

  4年后,贝聿铭的方案从众多知名建筑家为肯尼迪家族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提供的精彩绝伦的方案中脱颖而出。当1979年这所图书馆落成的时候,美国建筑界宣布这一年为“贝聿铭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着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着名建筑师。最后由法国政府邀请全球15位知名博物馆馆长推荐设计师,而在最终的结果中,贝聿铭独得13票。

  他在设计中并没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几何形态,用了玻璃材料,塔面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再后来,贝聿铭以低于汇丰银行五倍的造价设计出中银大厦。中银大厦建成时,不仅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除了高度,中银大厦最为世人称道的是,采用了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大厦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而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具有鲜明的中国印记。

  贝聿铭的故乡就在苏州美术馆往东不到两公里。

  85岁高龄时,贝聿铭亲手为家乡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焕发出别样的风韵。

  成就经典 超越时代

  这位老人在世界上100多个城市留下瑰宝,赋予世界建筑史无尽光辉,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着名建筑大师。

  他的作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甚至超越时代,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两个儿子对他的评价中找到答案。

  2017年,贝聿铭的两个儿子贝建中和贝礼中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曾经这样描述父亲:

  “如果你懂工程,工程师才会尊敬你。你要用足够的知识,去挑战他们,让他们做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师是最后一个‘你必须知道一切’的行业。今天是不可能了解‘所有事情’的,但建筑师,我会认为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文艺复兴式的职业’。在我眼里,父亲就是这样一位了解很多方面知识的建筑师。

  ……

  有很多建筑师能想出奇妙的点子,但是切入核心,将想法提纯,这是特殊的才能,并不是每个建筑师都能做到。他也许是唯一一个。

  很多人并不能像我父亲一样欣赏历史的妙处,他们认为新潮时尚才是建筑的核心。这不是我父亲的设计理念。他非常想理解建筑如何成为一个延续的整体的一部分,一个建筑成为永恒的、持续的历史的一部分,才是好作品。”

 

  正因如此,或许我们可以说:“知道一切”、善于提纯,让贝聿铭的作品成为了经典,甚至超越了时代。

  他走了,却给世界留下了永恒的美

  贝聿铭的去世,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缺失和遗憾。各大外媒纷纷发文悼念,并给予这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极高的评价。

  《华尔街日报》:贝聿铭是一个重新审视天际线和创造标志物的建筑师,他作品中优雅的玻璃和金属网格遍布世界。

  《纽约时报》:贝聿铭是世界最着名的建筑师之一,是一名坚定的现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时能吸引地产商、企业界领袖和艺术博物馆董事的建筑师。他在全球有众多地标性建筑。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贝聿铭为“一名有教养的男人,他安静而毫不夸张的风格掩饰着强烈的好胜野心。”

  CNN:贝聿铭被视作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他是首位参与法国卢浮宫设计的外国建筑师,一开始受到人们反对,最后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赢得了认可。

  《泰晤士报》:贝聿铭开创性的建筑闻名世界,他设计的建筑结构影响力巨大,令人惊叹的同时也富有争议。回顾他的职业生涯,他曾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去世的消息一出,网友们也纷纷撰文悼念。

  “人走了,但给世界留下了永恒的美。”

  “您设计的建筑还在,您就还在。”

  “太突然了,一代大师,一路走好!”

  “美好的作品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再见了,永远的建筑大师!只要那些经典的作品还在,你就从未离开。致敬!

  1. [内容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