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观众演员融为一体 共同演活红色话剧
时间:2019-08-25 08:30:3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原标题:观众演员融为一体 共同演活红色话剧

  “这位同志,你愿意跟我一起……”话音刚落,演员拉起观众的手走进博物馆,重返1927年那场风雨激荡的广州起义——正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公演的《1927·广州起义》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的一场兼具红色文化教育和艺术普及相结合的沉浸式话剧。短短45分钟的表演,观众随着演员穿梭在馆内不同区域,零距离观演、感受和体验剧情,这一创新性尝试,让纪念馆焕发出全新活力,接待人员数量激增。

  “零距离”触摸历史,观众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1927年的广州起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的先例。起义中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公社”。

  《1927·广州起义》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根据“广州起义”的历史为背景所创作的一出沉浸式话剧。整场话剧以广州起义曾经发生的地点——广州公社为舞台,观众身临其境,零距离触摸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激情澎湃。

  演出第一幕,广州起义打响。大院里,“阿辉”“阿铮”“强仔”“慧芳”“国华”等戏中角色相继登场,号召在场观众加入他们的队伍。“同志们,你愿意和我一起参加广州起义吗?”“我愿意!”早已沉浸到历史情境里的观众放开声音应和。佩戴上广州起义标志的红布带,拿上镰刀斧头,观众打开历史的大门,与革命先辈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越来越多,观演场景也在不断变化。时而在枪林弹雨的天字码头,感受女兵班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烈搏斗的惨烈;时而在鲜红的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的庄严。为解救革命志士,观众兵分两路,一路跟着剧中的工人、农民攻打堡垒,一路人在急匆匆的脚步声中,感受战场大转移的紧张气氛。经过艰苦战斗,广州苏维埃政府终于成立。在欢呼的声浪中,观众与主演激情合唱起《国际歌》,激情澎湃的歌声高高飘扬在纪念馆的上空。

  走出剧场,观众苏女士依然红着眼眶。她告诉记者自己非常感动:“看到慧芳牺牲的那一幕,我的眼泪真的忍不住,没有革命先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90后”小王则认为,用话剧代替历史讲解,形式更生动、更活泼,让年轻人更加接近那段历史,体会当年英雄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谈到这部话剧的创作,该剧总导演王钰涵表示,与传统话剧“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不同,红色题材作品必须严格遵从史实,不允许有任何不准确或不真实的地方。为此,剧组拜访史实专家及相关单位,不断梳理,最终改了8稿才定下剧本。

  更大的挑战是线路的设计,演出过程中,演员必须带领着观众穿梭在不同展厅,上上下下,但纪念馆场地有限,音乐舞美方面也有所限制,如何在客观环境的制约下让剧情连贯,连一棵树、一条楼梯、一个展厅都能合理利用起来为剧情服务?对此,剧组多次前往实地探究、设计,最后逐一解决问题。

  主创来自本地民间剧团,90后年轻人担纲主力

  主演李跃辉回忆,有一场戏,没有他的戏份,自己就站在旁边,突然一个相识的朋友走过来跟他打招呼:“但我不能跳出戏外去和他搭话,我还得是戏里的角色,只能假装听不见,没有理他。”“还有一次演到一半,有个小孩突然抱住我的大腿,他就是喜欢你的表演,这时候我就得使用演员的经验来随机应变。”

  已经从事话剧事业逾20年的李跃辉认为,沉浸式戏剧在表演形式上打破传统话剧观演模式的“第四面墙”,将演员与观众共融在一个氛围中。面对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观众,这考验着演员的信念感和专业度。

  除了李跃辉,戏里大部分演员都来自广州民间的专业戏剧表演团体——希剧团,该剧团以年轻人为主,90%为表演科班毕业的专业演员。其中,饰演“阿铮”的王放是个“90后”,毕业于深圳大学表演系。为了准备角色,他不仅深入了解了广州起义的历史,还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练走姿、练眼神。

  王放表示,出演这部话剧,其实对自己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回忆,在一场演出里,自己曾遇到一个老观众:“戏里我需要向观众敬军礼,当我向他敬礼时,老人家特别认真地回了我一个军礼,我当时眼泪就绷不住了。”

  谈到这群年轻人,总导演王钰涵坦言每天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进步:“这场演出需要演员有很强的能量,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但后来发现,他们一点也不差,有的刚大学毕业,有的工作了几年后又来报考这个剧团,但他们都有着一种年轻人的激情,眼神里充满着一种想学习的渴望。”

  王钰涵表示,这些90后、95后演员,对那段历史会有一定的距离,为让演员们懂得剧中青年的选择,演员们首先进行了为期3个月左右的培训学习,先后前往广州起义纪念馆、黄埔军校等地学习,然后才开始排练。为了培养演员的危机处理能力,在首演前十几天,王钰涵每天跟演员聊天,一起模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帮年轻人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法:“这二十几场演出的历练,不仅对他们是宝贵的经验,也锻炼出广州本土民营剧团的戏剧人才,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活化历史,“红色爆款”反响热烈

  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广州起义代表着广州人民勇于抗争、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也反映了广州在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讲述广州城市及广州人的故事,《1927·广州起义》融合了大量广府文化元素,参与者可从剧中发现熟悉的广州地名、经典名曲,极具年代感的生活用品及着装。

  据悉,《1927·广州起义》从7月公演开始反响热烈,7月话剧排期一经公布马上约满。由于场地有限,每场预计40人,但最终都会来到七八十人。有一位和新中国同岁的老人——孔先生,知道演出活动后特意从黄石路赶来观看,此外,广州起义纪念馆还面向残障人士、小学生、退役军人等团体推出专场。截止到8月14日,话剧共演出20场,接待团体46个,观众1668人。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何毅表示,将红色主题与沉浸式话剧的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创的。每一场演出结束,志愿者会向观众发放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馆里也会开会讨论、交流,不断打磨,现在这个版本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突破,可以说是从1.0版本飞跃到3.0版本。

  1. [内容来源:广州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

点击进入首页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