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艺术教育:用孩子的眼光影响世界
时间:2019-09-01 09: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原标题:艺术教育:用孩子的眼光影响世界

  中国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一直承担着陶冶、净化心灵的德育诉求。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面向新世纪的美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是通过全方位的艺术熏陶,培养人的艺术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什么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少儿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培养孩子们具备何种能力?21世纪属于创新教育的时代,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创造力已成为社会对于人的基本能力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艺术教育会议联合声明》中提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这一主题,认为社会需要的公民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力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这正是新时代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文情感。同时,也只有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育,才能使得孩子们更好地共享人类文明资源,实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如何发展美育,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促进,中国的教育产业不断发展。就艺术教育而言,《人民日报》评论显示: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到2018年,美育教师人数达到了71.7万。在2018年《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中,少儿美术教育凭借44.72%的比例占据了家庭教育消费的榜首。其中,近七成家长认为孩子在3岁至6岁就有必要开始接受艺术教育。

  2019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中文版)中指出:鉴于全球日趋城市化,让儿童参与有关影响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城市资源的互动以及塑造行为习惯的决策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面对时代际遇和社会需求,在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下,由青年艺术100、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联合发起“少儿100——2019年度少儿人才选培计划”,以海选征集、院校合作、机构推荐为发掘方式,以专家评委、艺术委员会公开评议、甄选、确定最终选培名单为途径,以年度性的海内外巡展、教育论坛、成果结集出版、全方位课程、艺术游学等活动为载体,鼓励儿童自由创作,倡导“多元创意、自信表达”的美育观念,致力于建构与营造具有国际视野、多元创新的良好艺术生态,助力开启孩子们的艺术未来。

  该计划以“美好城市规划师”为主题,希望通过孩子们的创作、展览及系列项目,立足于培养少儿的观察力、思维意识、跨学科能力及创造力,培养少儿的文化意识,促进文化艺术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通过呈现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愿景,让孩子们以自己的眼光及需求去规划和认识他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更多参与感及成就感,从小培育孩子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与责任感。

  孩子们的生活空间,不仅仅是家、幼儿园、学校与游乐场。他们与成人一样,生活在巨大的、复杂的城市之中。儿童友好城市规划是一个新兴领域,它不局限于添置育儿设施和游乐场,还倡导系统化地设计城市,为孩子们带去安全、健康、公平的成长环境,给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1.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上一条:说不尽的语文学
下一条:返回列表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