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文艺播报

苏州“绣二代”们的出走与回归
时间:2019-09-17 07:54: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原标题:苏州“绣二代”们的出走与回归

  当陈子渊离开母亲的绣庄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回到这里,并把它当做自己事业的一部分。

  陈子渊是土生土长的江苏苏州镇湖人。镇湖是“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发源地,当地2.3万常住人口中,围绕刺绣及刺绣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就有9000多人。陈子渊的母亲姚琴华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子渊从小就看着母亲刺绣,对刺绣有着独特的感情。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陈子渊跟着母亲学习了两年刺绣。正当姚琴华开始认真考虑让儿子接班时,陈子渊却提出要放弃刺绣行业,离开老家。“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白,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回想起来,姚琴华依旧唏嘘不已,但她理解儿子的苦衷,“年轻人怎么可能愿意被天天关在绣房里呢”。

  对于陈子渊来说,离去也是痛苦的。“我从小就看着母亲刺绣,知道母亲的辛苦,所以一开始也是想为母亲分担一些。”刺绣需要长期待在绷架前作业,工作繁复。加上行业里青黄不接,从业者基本都是中老年女性,作为男青年的陈子渊“和她们完全没有共同话题,有时一天下来都不会有一句对话,太沉闷太寂寞了”。而最重要的原因,陈子渊表示:“我刚刚大学毕业,还是想离开父母的羽翼之下,自己走出去闯出点名堂”。

  姚涛投身于刺绣行业完全是个意外。同样出身于刺绣世家的姚涛从天津一所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酒店中工作。因为怀孕,姚涛回到老家镇湖养胎,百无聊赖中,她开始做刺绣打发时间,由此“唤醒了体内遗传的刺绣人之血”。

  “以前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母亲能在绷架前一坐一天。等自己开始做的时候,我才发现刺绣确实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姚涛笑言,因为沉迷刺绣,自己有时会做通宵,“明明是回来养胎、坐月子的,反倒因为不睡觉让母亲发愁”。

  产期结束后,姚涛没有再回酒店工作,而是决定留在老家投身刺绣产业,帮助母亲开设网店在线上销售刺绣产品。同时,姚涛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原本用于穿戴的刺绣设计成可以用于酒店等地装饰的装置艺术品,扩展了刺绣的应用范围。

  陈子渊离开绣庄后,前往宜兴潜心学习制作紫砂壶,现在已是一位获得多个奖项,小有名气的青年紫砂艺人。事业安定后,陈子渊又思念起母亲。他时不时会回到家里,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母亲设计新类型的刺绣类文化创意产品,并尝试紫砂壶与刺绣的跨界融合。

  在姚琴华等老一辈刺绣人看来,“绣二代”们“只是在玩,做些花拳绣腿的事”。但她也承认:“我们做了几十年的刺绣,经验很丰富。但小时候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什么书,除了做刺绣别的都不懂,‘绣二代’能把很多我们完全想不到的点子应用到刺绣上,让刺绣走出一条新路。”

  同时,镇湖大力建设了绣创空间,吸引“绣二代”们回归家乡。并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织绣班,开展绣娘非学历教育培养新一代绣娘,以期为刺绣这项传统的手艺注入更多的年轻血液。

  1. [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