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莫文蔚颖儿我的长辈知青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内新闻

人民日报文章:语音入口得加把“隐私锁”
时间:2019-08-13 06:38:3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原标题:语音入口得加把“隐私锁”

  盛玉雷

  不久前,有报道称,苹果手机的语音助手会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录音上传到服务器,由外包商进行人工分析。苹果公司回应称,这是一个随机子集,不到每日激活的1%;音频数据与用户账号并不相关联,目的是改进语音助手的听写功能。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高度关注。

  现实中,智能语音助手正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2011年,第一款语音助手产品伴随着新款手机惊艳亮相,不少消费者还在较真自己的发音能不能识别,语音助手“讲个笑话”够不够有趣。时至今日,从智能手机到智能音箱,从智能电视到互联网汽车,语音助手已经成为“科技范儿”的一种标配,功能应用日益丰富,使用场景不断延伸,用户体验持续提升。

  从产品更新换代的角度来看,“声控”是在继“键控”“屏控”之后出现的新尝试,不仅在形式上解放了双手,而且在本质上拓宽了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激活手机助手、实现人车交互、发出操控指令……这些无缝连接手机、汽车、音箱、手环等设备的口令,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打开科技生活方式的一串密钥。

  只不过,一些智能语音助手接连爆出隐私泄露问题,消费者的观感也逐渐从惊喜转向担忧。从不离身的手机,很有可能变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随身听”;始终在线的音箱,如同放在房间里的一台开关在别人手中的录音机,这样的设想令人担忧。可以说,便捷与隐私的界线,正在成为智能语音助手产品的生命线。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与产品往往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涉及人工智能的技术上,大量的用户数据是科技产品得以优化的基础,这也是一些企业为自己收集用户数据辩护的理由。但是,产品研发的逻辑应该让位于隐私保护的优先级,个人许可的告知责任必须贯穿于科技进步全程,这是一个“价值排序”的根本问题。倘若以产品之名对个人信息滥采滥用,以科技进步的名义想当然侵犯隐私权利,那么即使产品再便利、功能再酷炫,最终也必被消费者淘汰。

  现实生活中,从各种APP过度索取隐私权限,到统计分析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各种算法,数据开发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可能是贯穿整个信息时代的命题。在互联网生活早已成为公共生活一个庞大的子集的情况下,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无法想象。但是,信息疆域覆盖越广,数据使用越频繁,需要构筑的数字长城就要更加坚固。

  由此而言,个人信息保护不能单纯指望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这不仅是商业长远发展应坚持的道德伦理,也是各方理应恪守的法律规范。只有在个人生活、商业文明、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到可能的平衡,才能让信息交换的过程可控,让日新月异的科技造福生活。

  1.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