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莫文蔚颖儿我的长辈知青
内容页头部banner

国内新闻

新京报社论:李嘉诚广告道出港人“最大公约数”
时间:2019-08-17 06:15:23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原标题:李嘉诚广告道出港人“最大公约数”| 新京报社论

  文 | 社论

  8月16日早上,香港多家媒体刊登落款为“一个香港市民李嘉诚”的头版整版广告,主题为“反暴力”。这是香港6月9日发生“反修例”风波以来,李嘉诚首次公开表态。李嘉诚同时表示,之所以刊登两个不同的广告,是因为基于目前香港形势复杂,难以用单一语言或沟通方法回应。

  报纸头版“霸屏”移动终端,但在大历史记录中,更值得记载的其实还是李嘉诚对全香港市民广而告之的那些内容:“爱中国 爱香港 爱自己”;“爱自由 爱包容 爱法治”;“以爱之义 止息怒愤”;“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事实上,不止李嘉诚,在此之前,包括长实、恒基、新鸿基、新世界等四大本土巨头在内的香港17家企业也发出联合声明,呼吁止暴制乱。

  自香港风波骤起两月以来,本土工商界一直保持相对冷静,这其实可以理解,毕竟商人有“和气生财”之原则,而此次风波背景又非常复杂,轻易置喙,很容易行差踏错。但日渐升级的暴力与乱象,最终还是使工商巨头们打破沉默,走向前台。由此也可见,香港近日之乱象,已几乎将所有人都卷入,连已经退休归隐,高龄91岁的李嘉诚也难能置身事外。

  在李嘉诚的整版广告中,对于“反修例”风波中的各方,“香港市民李嘉诚”并没有直言谁对谁错,而是以爱港和反暴力作为表述核心。其在舆论中获得广泛共鸣。这不是因为李嘉诚精明或者情商高,而是因为他确确实实抓住了香港700万市民的最大公约数,不管政见如何不同,不管分歧有多深,爱港、守法、反暴力的底线不能践踏。尤其是暴力行径,只能使分歧加深,使社会撕裂,使民生凋敝,令亲者痛而仇者快,受损的是全体香港人的共同利益。

  香港是法治社会,李嘉诚所说的“爱法治”,具体体现就是“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李嘉诚透过发言人呼吁港人一定要以爱之义,止息怒愤,对“一国两制”,以谦和而珍之。这当是李嘉诚以91岁资深香港人身份吐出的肺腑之言,其意也诚。李嘉诚生于1928年的潮州,当时军阀混战尚未结束,1939年赴港,此后80年人生阅尽香江风云,李嘉诚更知道在香港何为最重,知道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系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以董建华为团长的香港工商界专业界访京团时即曾指出,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和香港长远利益,是最大公约数。

  “爱自由 爱包容 爱法治”,李嘉诚并没有在香港各方围绕“反修例”的政治博弈中选边站队,只要符合法治,反对派表达诉求,争取权利也在情理之内。但他明确反对诉诸暴力胁迫,“黄台之瓜,何堪再摘”,香港已经因为政治纷争损失惨重,如果局势继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当下正值香港旅游旺季,但香港旅游却进入了“寒冬期”。相关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香港接待旅游团的数量近两月平均下跌超过70%,收入平均下跌超过75%,更有超过九成受访者对香港未来一年的旅游业前途担忧。

  而在香港国际机场,仅仅被非法集结者瘫痪一天,即造成30万人行程受阻,货运损失估算达150亿。这还仅仅是旅游业,如果暴力行为不能被制止,恐慌情绪蔓延,全港经济损失恐将是天文数字,而香港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将遭严重动摇。

  在8月16日的广告中,李嘉诚的署名是“一个香港市民”,但实际上李嘉诚并不是普通的香港市民,他代表了香港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即社会贤达。在香港的历史上,社会贤达一直对稳定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从港英时期的太平绅士制度,到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基本法起草,再到1997年颁布的《太平绅士条例》,香港的社会贤达群体都深度参与其中,他们往往能在民众诉求和精英政治之间寻得更为中间的解决办法。

  李嘉诚的公开发声,对调节和缓和香港时下的尖锐矛盾有利无害。也相信香港社会能听懂、理解李嘉诚先生的呼吁,回归理性诉求,回归到法治框架之内。

  1. [内容来源:新京报]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ying]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