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书画视点

连环画发展不能仅靠收藏 需重现阅读热潮
时间:2017-04-11 08:07:36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作者:  

   对于许多70后,以及年纪更长的一代人来说,儿童时期是伴随着连环画长大的,他们的许多知识都是来源于连环画的内容。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是《水浒传》中武松,抑或是《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都是儿时与小伙伴交流中经常被提到的话题。然而在今天,曾经辉煌的连环画逐渐淡出图书市场,变成了收藏品,虽然一套经典连环画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但是捧着一本连环画看上一天的场景几乎已经绝迹。

  丰子恺、叶浅予、陆俨少、程十发、刘继卣、刘旦宅、贺友直、罗工柳、古元、施大畏、朱新昌,……这些中国现当代的名画家,当年都在方寸天地中耕耘过。提到程十发,会想起《召树屯和喃婼娜》;提起贺友直,就想到了《山乡巨变》;罗中立在1983年凭《智取生辰纲》声名鹊起;施大畏早年的《三斧头程咬金》、《关公》至今仍是经典。

  连环画盛极而衰的原因有许多,除了受到电视、动漫等传播手段的冲击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粗制滥造和盗版的影响。1982年,全国各地共出版连环画册2100多种,8.6亿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出版纪录。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盗版和翻印外国连环画的势头猛增,使连环画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加上读者的阅读兴趣、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致使连环画的出版出现了萎缩局面。

  要真正挖掘连环画的价值,就一定要重现阅读的热潮。已故着名画家贺友直先生曾经建议,“要好好地调查,分层次地调查,读者喜欢什么,你要小孩子看老人的连环画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要有一批人、有童心的人去画儿童的连环画。我们现在画出来的东西都是老气横秋,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你必须像丰子恺那样,有一颗童心,画出来的是儿童要看的。”

  当下的许多画家,他们画出来的作品是有“思”而无“意”,他们希望的是让观众去探寻其绘画中的形式,以展示出其高超的绘画技巧,忽略的则是绘画的内容,这无疑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连环画与当年的经典不能同日而语的一大原因。相比之下,目前的一些“网红”画家们,他们通过绘画语言来展现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最终打动了观者,产生了共鸣:“老树”作品中那种岁月静好、平安温和的人生情趣,正是当下都市人所渴望的;林于思作品中那种孤独及富有诗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下人们在喧嚣社会中的寂寞无助十分契合……,可以这样说,每一位“网红画家”的成功,都是他们通过绘画语言来展现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最终打动了观者,产生了共鸣。

  作为“网红画家”的鼻祖——丰子恺,他的作品从今天看来,并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并广泛传播,是因为在他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活的情调,让观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许多当年经典连环画的作者,实际上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算的上的是“网红”,他们的作品在互联网的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年的年轻画家们。

  正如出版界的一位资深人士所言,连环画的发展靠收藏没有前途,价格再高也只是曾经的辉煌。连环画编创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大、周期长,但如果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能够创造的收益也是长期的。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看,如果依托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互联网,来再现连环画的辉煌,打造一批“网红”连环画,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其实,这些年来,网络上已经涌现出这样的一批年轻连环画家,只是在主流美术界并未受到关注和重视,其本身也是良莠不齐,但他们是从年轻一代生活的土壤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值得期待和重视。b

  1. [内容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